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杨晓、彭祖雄) 为探寻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创新密码,2025年7月14日,柳州职业技术大学“云上丝路·智巡戍疆”实践团奔赴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平流村。在这片承载着厚重侗族文化的土地上,青年学子们以无人机为“探索之眼”,开启了一场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深度对话的发现之旅,力求在旋翼的嗡鸣中,聆听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脉动与回响。
数字测绘:为木构瑰宝镌刻“永恒记忆”
步入平流村,实践团的首要任务是运用科技手段为珍贵的侗族木构建筑建立精确的“数字档案”。队员们操控高精度测绘无人机,如同穿梭时空的“数字信使”,轻盈升空。他们精心规划航线,从多角度、全方位对核心鼓楼和风雨桥进行环绕航拍,获取厘米级精度的影像数据。回到驻地,队员们利用专业建模软件处理数千张高清照片,屏幕上,建筑的三维数字模型逐渐成型,每一片瓦当的纹路、每一根梁枋的榫卯结构都被精确还原。“我们不是在复制建筑,而是在为祖先的智慧建立一座‘数字基因库’,”队员彭祖雄专注地盯着屏幕,“每一次快门,都是与历史的隔空对话。”这份珍贵的高精度三维数字档案,为侗族木构建筑抵御时光侵蚀、未来修缮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石。
▲图为实践队成员利用无人机巡检老旧木制建筑。 彭祖雄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对非遗建筑鼓楼进行无人机高精度航拍构建三维数字档案。 彭祖雄 供图
▲图为无人机助农获得平流村驻村第一书记何崇倾与受助村民的认可。 彭祖雄 供图
光影活化:在村晚星空演绎“古今交响”
如何让静态的遗产“活”起来,吸引更多人?实践团将目光投向了夜空下的鼓楼广场。在“智绘侗乡韵”主题村晚上,一场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视听盛宴精彩上演。实践团全体成员成为当晚故事的主角。他们运用泛光灯和幕布,在舞台后方倾情演绎精心排练的影子戏《百年峥嵘》。演员们灵巧的手势和肢体动作在灯光下化作生动的剪影,投射在幕布之上,将先辈们百年奋斗的壮丽史诗娓娓道来。这是纯粹由人力、光影和情感驱动的传统艺术呈现,凝聚着团队成员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敬意。与此同时,在广场的夜空,另一场表演同步展开。实践团成员沉稳操控着一架中型无人机轻盈升空。这架无人机如同夜空中的“科技精灵”,伴随着非遗传承人现场弹奏的《赞侗乡》悠扬琵琶曲,在空中灵动地舞动。其精心设计的飞行轨迹与姿态变化完美呼应着音乐的节奏与情感起伏。机载的灯光在夜空中划出优美的光轨,为这场古老的村晚增添了璀璨而富有未来感的视觉元素。“看!幕布上的影子在讲故事!”“快瞧天上!那架无人机在跟着音乐跳舞呢!”台下观众的目光在幕布上生动的传统影子戏与夜空中舞动的科技之光间来回切换,充满了新奇与赞叹。传统艺术的真挚演绎与现代科技的炫目展示,在同一时空下交相辉映,共同诠释着侗乡的千年韵味与现代活力。当《百年峥嵘》的故事达到高潮,无人机也以一个优雅的悬停姿态定格在夜空,仿佛在向古老的文化致敬,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场由团队倾情表演的传统影子戏与无人机创新飞行展示共同谱写的“古今交响”,让千年侗韵在科技的赋能下焕发出震撼人心的视觉生命力。
▲图为图为无人机在村晚中的飞行展示环节。 邱博 供图
▲图为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同台演绎琵琶弹唱。 邱博 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表演影子戏的过程。 邱博 供图
科普启智:在少年心田播撒“科技火种”
文化传承的希望在下一代。实践团深知,点燃侗乡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至关重要。在村中的鼓楼下,一场别开生面的“无人机探秘课堂”热闹开讲。队员们化身“科技向导”,使用简易无人机组件和精心编制的教材,向三十余名侗乡少年耐心讲解飞行原理。手把手指导孩子们操控手柄时,现场充满了好奇与兴奋。当侗族少年小杨第一次独立让无人机平稳升空,从鸟瞰视角看到熟悉的鼓楼屋顶时,他眼中闪烁着光芒:“原来从天上往下看,我们的鼓楼这么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尝试,从全新的视角重新发现家乡之美。活动尾声,实践团向当地小学捐赠了数套与教学相配套的教材。这堂互动科普课,不仅传授了科技知识,更悄然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用科技守护家园文化的梦想种子,打破了知识传播的壁垒。
▲图为实践队成员正在给孩子们普及物理电路知识。 梁朝良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捐赠仪式结束后和孩子们的合照。 梁朝良供图
青春答卷:科技之翼载动文脉新生
从为鼓楼建立“数字基因库”,到用无人机光影激活千年侗韵,再到为少年开启科技视窗,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学子的这场“三下乡”实践,成为一场关于“科技赋能文化永续”的生动探索。高精度三维建模解决了木构建筑精准记录与永久保存的难题;创新的无人机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表演,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沉浸式、现代化的展示新路径,有效吸引了年轻群体;面向青少年的互动科普教学则播撒了兴趣的种子,培养了潜在的未来守护者,强化了文化认同。
实践团队员彭祖雄站在鼓楼下,仰望完成任务的无人机缓缓降落,深有感触:“科技的意义,不仅在于飞得多高多远,更在于如何让飞行的轨迹,深深嵌入滋养它的文化土壤。让千年的侗韵,乘着科技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未来,这是我们青春最动人的使命。”这场发生在侗乡大地的青春实践,用科技架通了古今,为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描绘出充满希望的数字化图景,注入了持久的新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祖雄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