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7月9日——14日,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炬薪光”红色励行实践团11人赴甘肃省开展“传承红色精神 践行时代使命”主题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紧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战精神”一条主线,打造“研学、互动、缅怀、宣讲”四维形式,把理论学习融入实践体验,在感悟初心中传递时代使命。
寻迹红色地标,重温抗战记忆
7月9日,实践团抵达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纪念馆。馆内“抗日救亡”“西北联络”展区以文物、照片、书信还原先辈在艰苦条件下宣传抗日、转运物资的历程。实践团成员在“周恩来同志在兰州”专题前驻足聆听,记录细节,深切感受“舍生取义、救国救民”的家国情怀。
当日下午,实践团走进甘肃省博物馆“红色甘肃”展厅,沿“星火燎原—抗战烽火—解放岁月”主线,系统了解甘肃省在革命各阶段的贡献:南梁精神、西路军鏖战、兰州战役、新中国建设,让“红色基因是民族精神之魂”变得触手可及。
图 1 团队成员在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纪念馆前合照
图 2 团队成员在甘博红色甘肃展馆合照
扎根基层社区,传递红色温度
7月12日,实践团抵达武威古浪县“绿洲一老一幼关爱服务中心”。实践团成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小英雄雨来》《王二小放牛》,以情景模拟、问答游戏激发孩子兴趣。一名7岁儿童说:“王二小很勇敢,我要向他学习!做个不怕困难的小朋友。”
下午,实践团成员与老人合唱《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歌曲。老人回忆昔日“山上吃不饱、穿不暖”,对比今日“绿洲小镇不愁吃穿”,感慨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立志要“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图 3 团队成员与绿洲小镇青少年合照
图 4 团队成员与合唱红歌的老年人合影
感悟奋斗精神,致敬英雄模范
7月13日,实践团赴八步沙林场与六老汉纪念馆。昔日“风吹石头跑”的荒漠,如今梭梭成林、柠条吐绿。实践团成员沿“治沙之路”行走,体悟三代人40年治理10万亩沙漠的坚韧。纪念馆里的老镢头、旧水壶,无声诉说艰辛;实践团成员感叹:“治沙精神是红色血脉的延续,我们要学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随后,实践团对话第三代治沙人郭玺。他笑言:“爷爷用镢头,父亲赶驴车,我用无人机滴灌,工具变了,治沙劲头没变!”
当日下午,实践团参观了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血战古浪”“英烈永存”展区详述1936年西路军2000余名指战员血洒古浪的壮烈。实践团成员聆听讲解时数度落泪,于烈士墓前默哀献花,誓言“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奉献青春”。
图 5 团队成员为郭玺同志赠送学院纪念品
图 6 团队成员在古浪战役纪念馆合影
聚焦青年群体,共话红色传承
7月14日,实践团在七里河区任家庄街东社区拉开《金城烽火:永不消逝的红色记忆》主题宣讲帷幕。活动采用“分享+互动”双线并行模式:主讲成员先以时间为轴,用简明图文阐释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随后,实践团成员将谢觉哉在兰州建立统战据点、高金城在张掖冒死营救红军的尘封往事娓娓道来,让在场青年大学生仿佛置身烽火年代。
分享间隙,大家共同聆听并跟唱《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激昂旋律与低沉吟唱交织,现场不少同学眼眶湿润。互动环节,大家把六天来在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八步沙林场、古浪战役纪念馆拍摄的照片、记录的口述史一一展示。
图 7 团队成员为青年宣讲兰州红色故事
图 8 团队成员与青年观众们合影
以青春之我,传红色之魂
简短六日行程,从展馆到社区,从治沙现场到烈士墓前,实践团成员在历史回望中接受精神洗礼。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新时代青年须牢记‘强国有我’,把红色精神融入在校学习、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炬薪光”红色励行实践团,以“走出去、沉下去、讲出来”的生动实践,为传承红色文化注入青春活力,回应“时代新人强国行”的时代召唤,唱响时代最强音!
团队成员:张鑫彤、王慧琳、冉刘念、白哲嘉、杨雨露、王若冰、哈惠杨、张云晓、刘文蕊、从馨月、刘雅君
所在院校: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李啸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雅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