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古镇瑰宝,赓续薪火匠心,2025年6月21日至26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航空宇航学院文化传承队走进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廊坊霸州市胜芳古镇开展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以“寻踪胜芳古镇,触摸非遗文脉”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走访、技艺体验、访谈记录等方式,深入了解胜芳非遗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及传承现状,探索传统技艺在当代的生存路径,同时提升青年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与保护意识,为非遗传承贡献青年视角。
图为文化传承队启程合影留念
一、探访古镇肌理,感知非遗生长土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传承队从胜芳古镇的核心地标文昌阁出发,沿着青石板路漫步,感受古镇的历史气息。登三丈三尺阁,达三十三重天,在廊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晟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登阁远眺,纵观内外,文昌帝君提笔镇阁,中亭河扬起碧波与古镇交融,恍惚间将队员们带回了那个万众学子前来朝圣,祈愿功名的辉煌年代。历经沧桑终不改,洗尽铅华呈素姿,虽历经百年岁月,文昌阁仍寄托着人们对文运昌隆的美好愿景。
图为文化传承队登阁前留影
在胜芳博物馆内,王晟老师为传承队掀开一本民俗记忆的鲜活史记,每一件展品都如一个精密的时光机器,将胜芳“北方水旱码头”的百年繁华与市井烟火镌刻在表面。泛黄的船运账簿,藏着商船穿梭的忙碌;锈迹斑斑的算盘,仿佛还能听见掌柜算账的声响。馆内通过实物陈列、视频演示等方式,展现了多种非遗技艺的传承,渔具、高跷、挎鼓,勾勒出了七十二道花会喧闹。团队成员孙同学表示:“这座博物馆最珍贵的,不是展品本身,而是它让历史“活”了过来。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图为王晟老师为文化传承队讲解文物背景及文化内涵
二、体验非遗技艺,感受匠心传承温度
文化传承队首先拜访河北胜芳天艺美术馆,在国家一级美术师同时也是非遗传承人袁秀慧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体验十道工序里的泥塑魅力,虽手法生疏,却展现了队员们青春洋溢的特色,在笔触间赋予泥塑属于青年人的神情风采,让原本严肃死板的泥胚逐渐焕发活力。泥塑的珍贵,从不在材料的华贵。黄土随处可见,却因匠人的心思有了灵魂。它不像石雕那般坚硬,也不似玉雕那般璀璨,却带着最本真的生命力。
图为文化传承队队员体验泥塑技艺
图为文化传承队携作品与袁秀慧老师合影留念
随后,文化传承队走进了胜芳布艺的世界,见到了布艺非遗传承人李凤霞老师,李老师自幼学习女红,几十年如一日地打磨自己的手艺。指尖抚过胜芳布艺的针脚,像触到了古镇百年的体温。那些用棉布、绸缎裁出的肚兜、荷包、帐幔,藏着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代代布艺人对生活的热爱。
图为文化传承队体验布艺技法
图为文化传承队队员与李凤霞老师合影留念
三、对话非遗传承人,聆听技艺背后的故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热爱,文化传承队拜访了杨芬港风云武术会和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感受民间艺术的薪火相传与力量。
在风云会,队员们看到了刚柔并济的力量之美,会员们拳脚生风,刀剑灵动,一招一式中都透露着“力从地起,劲贯指尖”的讲究。老师傅告诉队员们:“武术不是花架子,是练一口气,是对自己的狠劲,也是对传承的心气。”所谓“风云”,从来不只是招式的凌厉,更是一代代人把热爱和坚守,融进每一次出拳、每一次踢腿里的执着。
图为文化传承队队员学习武术
图为文化传承队与杨芬港风云武术会成员合影
在高跷老会,队员们在师傅们的搀扶下踉踉跄跄地体验着高跷文化。师傅们拉着队员们的手,一点点地纠正步频:“踩高跷就像走人生路,看着高,实则脚要实,心要定。”木跷敲地的声音,像在把“同义”这两个字,一点点刻进时光里。高跷不只是踩在脚下的木杆,更是一代代人踩着时光的肩膀,把欢笑与坚守,走成了最鲜活的风景。
图为文化传承队队员体验高跷文化
随后,文化传承队参观了靳家堡仿古瓷厂,感受传统制瓷工艺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一圈圈纹路里藏着千年不变的匠意;画师手执细笔,在素白瓷胎上勾勒画鸟,笔触起落间,既有对古画谱的复刻,也藏着对气韵的独到理解。“仿古不是照搬,是让老手艺活在当下。”是老师傅对年轻学子的淳淳教导,那抹“雨过天青”的汝窑色,是数百次试验才留住的云影天光。当指尖的温度与泥土相融,当千年的釉色在窑火中重生,传统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图为老师傅为文化传承队展示彩绘技法
胜芳古镇的非遗体验,像一场与时光的温柔对话。古乐吹响的调子、高跷踩响的节奏,成为了连接青年学子与非遗技艺的深厚纽带,以百岁之身,学尽万般匠艺,队员们用实际行动为传统非遗技艺留下了自己的烙印。非遗传承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青年学子会保留这份热忱之心,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色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卜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