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付彤 郑婉伶)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以青年力量赋能非遗传承,推动实践育人工作走深走实,7月15至7月18日,广州新华学院雕情贝艺突击队聚焦于汕头贝雕文化,走进汕头市金平区东方街道创意空间艺术教育基地,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贝雕科普课堂之旅。
破冰相识,开启贝艺之门
课堂以轻松愉快的破冰游戏拉开序幕,队员们通过生动形象的介绍迅速消融贝雕与孩子们的距离,紧接着队员们依托实物展品与图文课件,系统讲解汕头贝雕的历史脉络与工艺体系——从贝壳选材的考究,到切割、打磨、组装的匠艺,逐步揭开非遗技艺的神秘面纱。创作环节聚焦“贝壳绘画”,在队员们细微的指导下,孩童以纸笔赋予贝壳新生:勾勒海洋生态、构想童话场景。在自由创作环节中,孩童不仅建立起对贝雕原料的初步感知,更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如春雨润物般,悄然播撒在他们稚嫩的心田。
▲图为队员指导孩子们绘画。雕情贝艺突击队 供图
巧手实践,玩转贝壳艺术
晨课以活力的“拍拍操”律动暖场,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孩子们瞬间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学核心围绕着贝雕工艺的拆解:队员们通过流程图详细剖析“设计图纸→图案分解→选贝加工→组装成型”的完整流程,并结合图示,深入讲解镶嵌、半浮雕、立体、平贴四大贝雕艺术类型,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贝雕艺术从平面到立体的奇妙转变。以“贝壳平贴手账本”的方式开启动手实践环节,队员们选用精心处理过的贝壳,引导孩童在纸张上发挥想象,进行创意拼贴——圆贝壳巧妙化身为“花卉”,扇形贝壳摇身一变为“蝶翼”,碎贝壳组合成“游鱼”。队员全程悉心指导,从规范工具操作规范到优化图案布局,助力孩童将贝雕元素融入日常手作,实现非遗技艺的生活化表达,让“匠心”照进“童心”。
▲图为孩子们的平贴贝壳作品。雕情贝艺突击队 供图
创意进阶,浮雕迸发趣意
教学围绕“四大名螺(凤尾螺、鹦鹉螺、万宝螺、唐冠螺)”展开科普,基于实物展品及图文课件,用故事化的叙述串起贝壳的生态特征和贝雕的文化价值——从凤尾螺的斑斓花纹讲起海洋生物的生存智慧,借着鹦鹉螺的螺旋纹理,解读贝雕里的自然美学,让知识传播既有趣又直观,悄悄拉近了孩童与珍稀贝壳的距离。
半浮雕贝雕创作的桌前,孩子们围坐成圈,细碎的讨论声里满是对艺术的完美追求。他们的的小脑袋里总是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的和同伴凑着比划,琢磨着摆放位置;有的捧着贝壳跟身边伙伴轻声商量着叠放角度,还有的把贝壳排开,小团队一起斟酌怎么叠才能产生立体效果。在队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分工合作,挑出符合心意的贝壳递给同伴,顺着画好的图案细细粘贴,有人提议道,“咱再一起粘个帆船吧”,眼里亮闪闪的。初次尝试时还有点生涩,慢慢就学会了互相配合,合适的贝壳被递过来,粘贴的角度被细心调整,偶尔为个想法轻声争两句,转眼又笑着达成一致。作品在稚嫩的指尖下渐渐有了模样,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更浓了,不光是为手里的成果,更是因为尝到了一起动手的乐趣。这份协作的默契,悄悄在心里扎了根,也随着指尖的温度,融进了传统工艺的纹路里,满是暖暖的滋味。
▲图为小朋友合作制作贝雕作品。雕情贝艺突击队 供图
三天的社区课堂,搭起了“认知启蒙→工艺实践→创意进阶”的非遗传承链路。从兴趣激发到工艺理解,再到创意输出,教学逻辑层层递进,让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雕情贝艺突击队以手账、半浮雕等生活化载体为依托,这种载体创新打破了非遗与孩童的次元壁,让传统工艺变得触手可及。创作实践中也彰显出育人价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审美素养和文化认同感一起提升,非遗的基因在充满童趣的互动里自然生了根。
▲图为创意空间艺术教育培训基地小朋友的合照。雕情贝艺突击队 供图
雕情贝艺突击队以社区课堂为阵地,用青春力量激活非遗传承的活力,让汕头贝雕在孩子们的创意表达中,续写传承的新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付彤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