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师范学院“霞屿逐光,山海探脉”实践队:霞浦九大馆中的文化解码之旅

发布时间:2025-07-29 16: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雨微   阅读 4.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霞屿逐光,山海探脉:霞浦九大馆中的文化解码之旅

一、序章:晨光中的文化启程

晨曦微露时,“霞屿逐光,山海探兴”实践队已叩响霞浦的山海之门。这片被《国家地理》誉为“中国最美滩涂”的土地,不仅有潮汐勾勒的大地艺术,更藏着一部山海孕育的文明史诗。为破译闽东地域文化的独特基因,队员们将探索位于县城核心处的九大馆——这座被誉为“霞浦文化DNA库”的建筑群,静候着来访者揭开它承载的千年密码。

二、馆阁巡礼:凝固的山海史诗

(一)建筑肌理中的时空对话

九大馆建筑群如一组立体的文化坐标,融合了闽东传统建筑智慧和现代展览理念。青瓦铺成的燕尾脊勾勒出有力的天际线,飞檐翘角上的鸱吻造型,源自《山海经》里“镇水安澜”的传说。而整面的玻璃幕墙,把远山碧海都引入馆内,形成“馆中有山海,山海入馆来”的奇妙景象。这里的博物馆、文化馆、畲族文化展示馆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以“山海共生”为主线,把零散的文明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一条跨越千年的时空长廊。从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到现在的港口经济,从畲族的火塘文化到汉人的渔商传统,都在错落的展厅里,进行着一场安静的对话。

(二)先民印记:器物里的生存哲学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队员们步入“先民足迹”展区,“山海交响”主题展令人驻足:玻璃展柜内,缠裹着原始麻绳的渔网梭子静静陈列,木质表面深浅不一的磨痕里,仿佛还残留着渔妇指尖的温度与月光下的盐霜;复原场景中,曲辕犁的犁铧虽已锈成赭红色,但其弯曲弧度恰好契合霞浦梯田的坡度,印证着“依山作田如叠阶”的农耕智慧。最动人的莫过于畲汉合璧的婚嫁套件:畲族银冠上的凤凰衔珠纹样与汉族红绸上的并蒂莲图案缠绕共生,银饰锻造的“拉丝”工艺与丝绸织造的“提花”技法在此碰撞。

(三)文物经纬: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走进第二展厅“历代珍藏”,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碑刻展区里,东汉发端的碑刻,是历史的生动注脚。“温麻里碑”见证古县岁月,“示禁碑”守护往昔秩序,它们以文字为媒,诉说着政治、经济的过往。木雕展区中,楠木等材质经圆雕、浮雕等技法,化为地域特色艺术。罗汉像、仕女组雕,从人物神态到衣袂纹理,尽显技艺精湛,传递民俗风情,是古代生活美学的具象呈现。青铜器区,礼器、生活用具等,承载礼乐文化,更有特殊历史——霞浦民众为抗美援朝捐铜铸器,爱国精神融入文物脉络,让冰冷铜器有了热血温度。瓷器展区,从原始青瓷到明清佳瓷,跨越千年。西晋鸡首壶、孔明碗等,造型、色彩间藏着东方艺术魅力,是时光沉淀的美学符号。

还有玉器、钱币、书画等展区,共同编织起霞浦古代文明经纬。这些文物,似跨越时空的使者,让我们触摸历史、对话往昔,读懂霞浦的过去与传承。

(四)畲族华章:族群交融的活态见证

畲族文化专题馆内,“三月三”歌会的实景模型正上演着跨越时空的欢歌。畲族姑娘的“凤凰装”上,银饰叮当声与刺绣的凤凰尾羽相映成趣,据说每片银饰都要经过“九锻九淬”,正如畲族人“九转迁播而文脉不绝”的历史。模型旁的全息投影中,汉族书生与畲族歌王正在对唱《福宁州志》记载的“双语歌谣”,歌词“山歌唱彻白云山,渔曲飘过东吾洋”,恰是“族群相融”的生动写照。讲解员指着共同祭祀的神龛说:“畲族敬‘盘瓠’,汉族祭‘妈祖’,但在这里,两座神龛永远并排摆放。”队员们俯身观看银饰上的“盘长纹”时,忽然读懂这纹样里藏着的深意:山海虽隔,文脉相通。

三、余韵:文化基因的当代回响

这场文化之旅,早已不止是“参观展馆”那么简单。当队员们端详过渔网梭子的磨损、聆听过青铜铙的余响、细赏过畲汉服饰的纹样后,终于读懂:霞浦的“山海基因”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标本,而是流淌在当代人血脉中的精神密码。渔民闯海时的勇毅、山民垦荒时的坚韧、各族交往时的包容,正是这片土地在乡村振兴路上破浪前行的底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雨微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4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