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盐池文明,践行生态担当:绿色先锋队的运城探索之旅

发布时间:2025-07-29 16: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奕婷   阅读 1.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23日清晨,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绿色先锋队踏着晨光走进运城市,开启“小水滴·护安澜”主题实践活动。团队以“解码河东文化基因,守护盐湖生态基底”为核心,从运城博物馆里盐池与文明共生的千年密码,到河东历史文化馆中河东先贤镌刻的精神图腾,再到运城盐池边用实干守护 “中国死海” 的生态行动,队员们在触摸历史中读懂地域根脉,在实地实践中践行青年担当,让这场跨越文化与自然的探索,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注脚。

馆内研学:在运城博物馆串联文化与生态

实践首站,绿色先锋队队员走进运城博物馆。步入“盬盐春秋”专题展厅,队员们围成一圈,指尖跟着图文说明逐一审视“五步产盐法”中集卤蒸发、过箩调配、储卤、结晶、铲出的工序流程。“原来古人早就懂得利用自然条件调控卤水浓度!” 一位队员指着 “过箩调配” 的示意图感叹。讲解员讲述运城因盐务兴起的历程时,大家认真记录着盐池如何孕育河东商业文明、塑造城市格局的细节,偶尔举手追问晋商与盐池的关联、民俗中盐文化的体现。在这里,队员们触摸历史脉络,解码盐池与文明共生的密码,让三下乡的实践,成为读懂地域文化、传承历史根脉的青春之旅。

图为社会实践团队在运城博物馆合照 

图为志愿者参观博物馆文脉溯源:挖掘河东历史文化馆的文明基因

离开博物馆,绿色先锋队队员来到河东历史文化馆,开启了一场解码文明基因的溯源之旅。队员们依次参观各个展区,在陈列的泛黄典籍前停留,阅读关于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的记载,了解早期农耕文明在当地的发展轨迹。面对斑驳的碑刻展品,他们仔细观看关羽、司马光等历史人物的相关记载,通过文字与实物结合的展陈,梳理这些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

馆内的数字化展陈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他们操作互动设备,观看远古图腾的动态演示,借助技术手段直观理解早期文化符号的含义。在沉浸式场景中,队员们通过场景复原和解说,触摸文脉根脉,溯源文明基因,让每一次驻足,都成为感悟历史厚重、汲取精神力量的文化之旅。

图为志愿者参观河东历史文化博物馆

图为志愿者了解关公事迹

盐池实践:多维行动守护“中国死海”

离开文化馆,队员们前往运城盐池——这片被誉为“中国死海”的天然盐湖,也是此次实践的生态调研核心区域。近年来通过“退盐还湖、修复生态”工程,盐池水位稳定在合理区间,卤虫种群数量回升,每年吸引数十万只候鸟在此越冬,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队员们手持检测工具深入开展河流评测,细致记录水质指标与沿岸生态数据,为盐池环境治理提供第一手参考;沿湖岸线进行河湖巡查,重点排查污染源与生态隐患,用脚步丈量守护责任。净滩行动中,大家分工协作清理沿岸垃圾,分类打包废弃物,让湖滩重现洁净本色。

同步推进的节水宣传与问卷调查同样扎实。队员们向周边商户、游客与居民普及节水护水知识,引导树立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发放问卷,详细了解当地居民用水习惯、对盐池保护的认知与建议,让调研成果更贴近实际需求。一系列实践行动,让青春力量融入盐池生态守护,用实干为“中国死海”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图为社会实践团队在盐池的合照

图为路人协助志愿者完成问卷调查   此次运城之行,绿色先锋队队员从博物馆的盐晶中,了解到先民利用盐池资源的具体方式;在历史文化馆的典籍里,梳理出河东地区文化传承的脉络;在盐池的实地实践中,参与了生态保护的具体工作。 队员们在实践总结里写道:“河东的陶片、故事和盐池的水,能让人看出文明发展和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了解这些,对当地的过去和现在就能有更实在的认识。” 这次实践让大家清楚,传承文化和保护生态是相辅相成的。对青年来说,把这两方面的事做实,就是为这片土地的持续发展出一份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奕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