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浙江农林大学“e路青法·乡约生态”实践团深入基层社区与乡村,聚焦“提升环保意识,筑牢法治根基”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面向农民、老人、儿童等重点群体,系统开展了环保法治宣传与科普教育活动,致力于提升基层群众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落地生根。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
一、立足基层需求,锚定环保法治宣传新坐标
针对当前基层环保意识薄弱、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的现状,实践团致力于服务生态环保意识亟需提升的基层区域。实践团依托风景园林与环境法治的专业优势,深刻认识到环保法治宣传在提升公众意识、规范行为习惯、建设美丽中国中的基础性作用。本次实践旨在通过法规解读、案例讲解和实用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方式,探索面向不同群体的精准化、实效性环保科普与法治教育新路径。
▲图为新建村村貌
二、深耕多元群体,探寻精准宣教实践路径
实践团与基层社区深入对接,确立了“法规普及、意识提升、行为引导”三位一体的实践方向。实践团成员系统走访了不同社区和乡村,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农民、老人、儿童等群体的宣教活动。
(一)田间说法:法规案例与技术推广助农护绿
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家中,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解读《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与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剖析违规使用农药化肥、秸秆焚烧、养殖污染等真实案例,讲解其法律后果与环境危害,并推广生态种植、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实用环保技术,引导农民朋友科学种养、依法保护环境。
▲图为新建村劳动人民人们休息场景
(二)银龄科普:生活化环保知识守护社区家园
在社区活动中心、老年之家等场所,团队成员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节约用水用电窍门以及保护社区绿地的意义。结合老年人关心的健康话题,阐释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潜在影响,提升其主动维护身边环境的意识,引导他们成为社区环保的积极践行者和监督者。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村委会进行普法宣传
(三)童趣宣教:寓教于乐播撒生态文明种子
在新建村艺术中心,团队成员面向青年一代,发起了一场聚焦生态未来的主题宣讲。深入剖析了当前面临的生态挑战,唤醒大家对生物多样性锐减、资源过度消耗、家园生态安全的紧迫认知。宣讲以深刻的案例与洞见,号召青年群体:珍视每一种生命,节约每一份资源,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这不仅关乎当下,更决定着人类共同的未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本地青年进行普法活动
三、凝练核心价值,擘画绿色未来新图景
本次实践系统梳理了基层不同群体在环保认知和行为上的主要特点与需求,深化了“精准化、分众化的法治宣传与科普教育是提升基层环保意识关键抓手”的认知。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案例,将环保知识融入实用的技能推广,是提升宣教效果的有效途径。在下一步的实践方案中,实践团成员针对不同群体反馈,进一步打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法规解读手册、科普折页和互动教学方案,总结面向农民、老人、儿童的有效宣教方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法规+案例+技术”融合宣教模式,持续联动基层社区/村委会、学校、环保社会组织等,探索建立常态化的环保法治科普宣传合作机制,将实践成果转化为面向基层的标准化宣教包,助力更多基层单位开展环保法治宣传工作,为提升全民环保法治素养、共建清洁美丽家园贡献青春智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方雨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