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屯堡傩韵”实践队深入安顺探寻地戏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2025-07-29 15: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馨尹   阅读 6.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28日讯(通讯员 符芳毓、张馨尹、祝秀熹)近日,贵州大学“屯堡傩韵”实践队赴安顺开展文化调研活动,先后走进安顺市博物馆与开发区地戏文化协会,实地探寻屯堡傩戏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传承,为研究贵州非遗文化收集一手资料。

7月20号上午,实践队前往安顺经开区地戏文化协会,与协会会长葛明春、秘书长齐维昌等成员展开面对面交流。协会负责人介绍,地戏多演绎《三国》《封神》等历史故事,表演时演员头戴木雕面具,身着彩袍,手持兵器,以粗犷的舞步、高亢的唱腔展现战争场面,既留存着军事操练的遗风,又蕴含着深厚的民间信仰。工作人员还热情地邀请队员们体验地戏服饰,当队员们穿上那绣工精致、色彩浓郁的彩袍,瞬间感受到了地戏表演时的庄重与豪情,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这门艺术背后的文化重量。

图为队员们身穿传统服饰听工作人员讲解地戏面具。祝秀熹 摄

交流中,葛明春会长详细介绍了地戏文化进校园的情况。并领实践队在安顺学院办公室了解详情。据了解目前,地戏以社团形式进入校园,利用学校课余时间开展教学,教学覆盖经开区的市区和乡镇多所学校,如双阳中学、小屯小学、洞口小学等。学生均为零基础,教学侧重“三英战吕布”“殷寿伐西岐”等武戏经典桥段。此外,还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表演,如古城节假日表演等。教学老师大部分是非遗传承人或当地地戏队专业人员,但课时费低,协会运作全靠成员的热爱,常需贴钱维持,仅表演时有少量费用。葛会长自十岁起学习地戏,至今已有三十五年,受父辈传承,期间因社会变迁中断九年,后与爱好者自发恢复。协会现有成员约二十人,因多数人外出打工,负责人仅他和齐维昌秘书长。

图为队员们参观地戏办公室。祝秀熹 摄

齐维昌秘书长则补充了更多地戏传承的细节。地戏进校园一方面是为了宣传非遗文化,让安顺人从小接触以更好传承;另一方面是为了弘扬其中的忠义仁武精神,作为课本知识的拓展。有兴趣深入学习的学生可到天龙的演武堂接受指导。协会曾设想与产业结合,如培训餐饮公司服务员了解地戏知识以促进经营和自身收入,但实施困难,需政府推进,也会参与政府主导的表演活动。2017年起协会开始建立地戏文化数据库,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图为观看收集的观看表演人员资料。祝秀熹 摄

秘书长还说,地戏在传承中形式上会做适应现代的修改,但内容不变,因内容改变便不再是地戏,同时反对不尊重面具的行为。学生学习地戏需经老师和家长同意,家长支持度一般,因担心影响成绩,教学多占用课后服务走班时间。齐老师还分享了九溪学生的故事,他从学得不好到努力练习成为“大将”,体现了地戏学习中的成长。他还提出,如今协会也招收女学员,女生学习地戏并无明显困难。

图为秘书长为我们讲解地戏传承的细节。祝秀熹 摄

7月20号下午,实践队来到安顺市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通过文物展品、影像资料与互动装置,系统了解了安顺屯堡文化的起源——600多年前,明朝军队屯垦戍边,将中原文化与当地风情融合,孕育出独特的屯堡民俗,而地戏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展厅内,地戏面具的夸张纹饰、艳丽色彩,以及背后“驱邪纳吉”的民俗寓意,让队员们对这门“戴着面具跳的戏”产生了浓厚兴趣。

图为队员们在博物馆门口合照

图为队员们参观博物馆祝秀熹 摄

此次调研让“屯堡傩韵”实践队对屯堡文化与地戏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队员们表示,将把调研成果整理成报告,为地戏传承贡献青年力量,让这一承载着屯堡人精神记忆的艺术形式被更多人知晓和传承。

图为队员们身穿传统服饰与协会成员合照。祝秀熹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馨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