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脉临夏,青春解码——北科大学子探寻甘肃
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张珺雯 龚奕轩)为深入挖掘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与社会责任感,近日,北京科技大学本心研续陇韵传心文化传承实践团奔赴临夏回族自治州,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传播回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采取支教与调研相结合的形式,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教育帮扶等多种形式,深入探寻临夏的回族文化底蕴,为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7月26日抵达临夏后,实践团率先走进临夏州博物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引领下,队员们逐一参观了马家窑文化彩陶展、甘肃史前陶器展、齐家文化玉器展、北方系青铜文化展四个展厅。每一件彩陶都承载着史前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它们或质朴或华丽的纹饰,仿佛在诉说着远古时期的故事。队员们仔细聆听讲解,不时驻足凝视,被这些古老文物散发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深刻感受到中国彩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参观完展厅,实践团采访了临夏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马玲,她表示:“临夏文化是多民族交融的活态标本,期待同学们以青春视角解码,让古老文化‘潮’起来。”这一寄语,成为实践团探寻文化传承的行动指引。
图1 临夏州博物馆讲解员为实践团讲解
7月27日清晨8点,实践团走进八坊十三巷,晨露未晞的青石板路透着温润,砖雕牡丹在晨光里舒展,木刻窗棂漏下碎光,非遗手作摊位藏着回族人对生活的细腻表达。这里汇聚了临夏砖雕、河州刺绣、河州蛋雕、河州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队员们在古巷中,欣赏着路边精美的砖雕,与当地居民亲切交流,了解回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以及传统技艺。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忽然懂了,回族文化从不是抽象符号,而是蛋壳上的专注、陶土中的揉捏、手艺人的执着,让“非遗”可感可触。大家深感八坊十三巷是回族文化的鲜活载体,这份直观感受让“传承”二字沉甸甸烙印心间。
图2 实践团与当地居民交流
7月28日,实践团走进临夏州文化馆。这座承载着临夏60年文化记忆的场馆,虽历经更名却始终坚守文化初心,如今的5000余平方米空间里,藏着丰富的文化活动与非遗传承的温度。实践团重点参与了馆内的艺术课堂:在书法教室看小学员执笔书写,感受笔墨间的文化传承;听电子琴教室传出《放牛歌》与《菊次郎的夏天》的交织旋律,体会音乐沟通心灵的力量;被葫芦丝版《龙的传人》里的民族情怀打动,也为舞蹈教室里孩子们的坚持和绘画课上的童真创意驻足。队员们边看边记,把课堂里的互动方式、文化融入技巧悄悄记下——这些鲜活的实践,正是为后续支教积累的“活教材”,让我们更清楚如何把民族文化的种子播进课堂。
图3 实践团参加临夏州文化馆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陇韵传心实践团不仅拓宽了文化视野,更在实地调研与支教准备中深化了对回族文化传承的理解。未来,实践团将整理实践成果,通过制作短视频、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宣传临夏的回族文化与历史底蕴,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同时,会把在文化馆学到的经验融入支教课程,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讲好回族文化故事,以青春力量助力文化传承,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珺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