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7月1日至7月3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的学子们深入阜阳界首,开展了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楚淮文化寻脉非遗团队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交流,文化宣讲等形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为非遗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釉色绘就东方韵,陶文诉说岁月情----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它秉承唐三彩遗风,又融合了剪纸,木版年画等当地民间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7月1日下午,安徽理工大学的楚淮文化寻脉非遗团队来到了阜阳界首。非遗传承人卢皆彬老师热情接待了团队成员,卢老师为志愿者详情介绍了界首彩陶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为卢老师教孩子如何制作彩陶(摄影:张文超)
随着访问的深入,实践团队了解到,尽管界首彩陶备受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的喜爱,但目前仍面临着一些困境,如制作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市场推广不足,以及年轻人学艺热情不高导致的传承人才断层等问题。不过,当地相关部门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让界首彩陶技艺继续传承延续。
最后,志愿者体验彩陶拉坯这一环节,团队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界首彩陶的发展,通过更多的实际行动,让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方寸戏台藏万象,一根扁担承千年----界首扁担戏
界首扁担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出民间艺术的独特美丽。2008年,界首扁担戏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7月2日下午,安徽理工大学楚淮文化寻脉非遗团队的成员对界首扁担戏的传承人朱允德老师进行细致访谈。朱老师为志愿者们表演了《王小二卖豆腐》等经典剧目,演出时,艺人藏身于布帏之后,布帏正面上方开口为舞台,左右设 “上场门” “下场门”。艺人手指套上小布人操控角色,右手小指勾锣锤敲击挂在扁担上的锣钹,口中含铜篾哨模拟人物唱腔对白,同时以豫东唱腔和当地中州音进行表演,一人分饰多角,唱念做打,热闹非凡。
图为朱老师表演扁担戏(摄影:张文超)
随着时代发展,文化娱乐形式日益丰富,扁担戏从艺人员逐渐减少,年轻一代传承人稀缺,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挑战。不过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行动,推动界首扁担戏的保护与传承。
志愿者在观看过扁担戏后,内心深有感触,团队表示,未来一定会多加宣传界首扁担戏。相信在多方努力下,这门古老的艺术将焕发新生,继续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光彩。
一勺为笔绘百态,片糖成画承千年----界首糖画
在安徽界首的街头巷尾,有一种令人驻足的传统民间艺术——界首糖画,它以糖为墨、以勺作笔,在艺人的巧手下,一幅幅灵动鲜活的图案跃然纸上,甜蜜的香气与精湛的技艺吸引着老老少少的目光,承载着无数人的童年回忆与文化情怀。
7月3日上午,安徽理工大学楚淮文化寻脉非遗团队的成员对界首糖画的传承人董金丽进行了访谈,董老师为志愿者详细介绍了界首糖画的制作过程以及需要用到的工具。在准备阶段完成后,董老师为志愿者展示了糖画龙,董老师以铜勺为笔,糖稀为墨,凭借精湛技艺和对龙的深刻理解,在石板上即兴创作。老师通过独特手法使糖画龙栩栩如生。
图为董老师与志愿者们合影(摄影:张文超)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界首糖画与许多传统技艺一样,面临传承困境。快节奏生活和多元文化冲击,使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关注度降低,糖画艺人数量减少。为拯救这一珍贵技艺,界首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今,在传承人与各界努力下,界首糖画逐渐焕发生机。它走出界首,走向更广阔舞台,让更多人领略到这门甜蜜艺术的独特魅力。相信未来,界首糖画将继续承载着文化记忆与美好祝愿,在传承与创新中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闪亮名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红蕾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