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杜俊龙、张盟、苏姻羽)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时代,如何打通科学研究、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壁垒,实现协同创新?带着这个核心命题,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赴北京科技强国青年力行团,于7月中上旬深入北京多家顶尖科技企业、国家级科研院所开展深度调研。
实践队员们以脚步丈量科技前沿,以思考洞察融合路径,深刻体悟了产教研深度融合在驱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培育时代新人中的磅礴力量。
览实践图景,鉴产·教·研实情
在各个企业的走访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聚焦产业孵化、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相融合的生动实践。在中国联合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实践队与技术专家围绕“多智能体架构的通用型AI助手技术研究”展开讨论,了解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科创竞赛的方式与高校实验室共同突破AI智能体关键技术,引导产业孵化的形式。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来“发榜”,由各高校实验室“揭榜”挑战,推动高校科研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切实有用的应用技术,从而辅助以中国联合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各大行业顶尖企业开辟新道路、孵化新产业。
图为实践队员共同参观中国联合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区域
北京深势科技则以团队深耕技术研发为基,联动顶尖高校与研究所共探AI跨域应用,在持续协同中勾勒产教研深度融合的生动范式。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携手,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协同模式,为核心技术突破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生动实践不仅展现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强大活力,更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探创新长卷,析产・教・研真章
产教研融合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对产业、教育、科研三者的深度赋能与协同增效。从产业视角看,该模式精准对接科研力量与教育资源,助力企业快速突破技术瓶颈。华为昇腾芯片与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合作即为例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攻关前沿算法,既加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又通过教育反哺机制储备专业人才,为产业升级持续提供“技术+人才”双引擎。
图为实践队在国家重点研发单位合影
对教育领域而言,该模式打破了传统“象牙塔”局限。航天科技集团五〇二所的月球探测导航算法研发项目,使学生通过真实产业任务掌握前沿技术,培养的能力可无缝衔接产业实践,显著降低二次培训成本。在科研层面,该模式推动研究围绕产业痛点开展靶向攻关,企业提供的真实数据与应用场景为科研精准导航,使成果高效转化为生产力。最终,三方形成“产业提需求-科研出成果-教育育人才”的闭环生态,同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教育质量与科研效能。
绘育人蓝图,拓产・教・研新篇
展望未来,产教研融合将以智能平台为纽带、定制化培养为路径、生态网络为支撑,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走访实践可见,以智能平台为基础,盘古大模型赋能高校虚拟仿真教学,助力优化天津港自动驾驶调度等企业产线设计,为各研究所提供数据支撑;紧抓实战型人才培养核心,华为鸿蒙OS开发、5G工业应用等微专业让学生直接参与激光雷达优化等实战项目;良好的生态网络不断加速技术转化,在工信部"5G+工业互联网"政策牵引下,自动化所的超声AI诊断技术通过华为云平台快速推广至基层医院,并由迈瑞医疗实现产品化,让创新真正落地,形成可持续的“研-产-教”循环。
图为实践队指导老师与深势科技总监交流企业-高校协同人才培养体系
在新时代科技强国的薪火相传中,企业以市场痛点点燃科研火种,高校以跨学科教育传递创新火炬,研究所以技术转化筑牢产业根基,让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于融合之中,让时代新人生长于实践沃土之上,进一步打造“需求牵引创新、实践培育人才、反哺驱动升级”的良性循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