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润彝乡·梦筑新程 —— 西北民族大学“推普筑梦”实践团赴冕宁县开展语言赋能行动

发布时间:2025-07-26 20: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立新   阅读 36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四川凉山冕宁县彝海村,清脆的童声诵读与欢快的笑声交织成这个夏天最动人的乐章。西北民族大学“推普筑梦”实践团深入这片富有红色记忆与民族风情的土地,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为当地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儿童打造了一场融合语言启蒙、文化传承与心灵成长的浸润式教育实践,开展课程 5课时,覆盖彝海村学生30余名,为乡村振兴注入精准语言动能。

图为实践团与学生在彝海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合照

趣味推普课堂:语言为钥,启智润心

实践团设计的课程巧妙融合语言训练与多元成长。当稚嫩的画笔在“我的家乡美”绘画课上舞动,孩子们不仅描绘着彝海的青山绿水与特色彝居,更在老师引导下,用普通话努力讲述画面背后的故事——“这是我家门前的索玛花”,“红军爷爷曾在这里结盟”。每一句描述,都是对家乡认知与语言表达的双重深化。

图为“我的家乡美”绘画课成果展示

针对低龄学童语言基础薄弱,实践团精准发力。“古诗词易错字挑战”以游戏化解汉字学习的枯燥,孩子们在“找朋友”“纠错小卫士”等趣味互动中,牢牢掌握字形字音。操场上,团体项目游戏点燃热情,孩子们敏捷反应、清晰报数,普通话的节奏感与数学思维在奔跑跳跃间自然渗透。

图为“古诗词及易错字”课程上课图片

图为户外团体项目游戏现场

尤为可贵的是,实践团将“性教育普及”纳入推普课程,用符合儿童认知的普通话词汇,科学讲解身体认知与自我保护知识。“鼻子、眼睛、背心短裤覆盖的地方……”清晰、坦然而充满尊重的讲述,为孩子们筑起身心健康的第一道认知防线,填补了乡村低龄儿童性教育的空白。

图为“性教育”普及课程

红色基因与梦想之声:铸魂筑梦,星火相传

红色宣讲课程根植于彝海深厚的红色沃土。在“结盟圣地”彝海之畔,孩子们用标准清晰的普通话生动讲解红军长征过凉山、彝海结盟的壮阔史诗。 当革命先辈的故事由孩子们亲口讲述,爱国情怀与民族团结的种子便深深植根心田。

“大梦想家”普通话大比拼将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自信登台,用略显生涩却无比认真的普通话,大声宣告心中理想——“我想当老师,教更多人说好普通话!”“我要做医生,让村里人健健康康!”字正腔圆的童声宣言,是个人志向的放飞,更是普通话赋予他们展望未来的底气。

图为“大梦想家”课程中学生绘制自己的梦想

活动尾声,评选活动诞生了一批闪耀的“小小推普员”。颁发上特制的奖状,他们肩负起新使命——不仅在校园坚持使用普通话,更要回家带动家人一起说。一位新晋“小小推普员”的承诺,生动诠释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乡村”的推普深意。

图为“小小推普员”颁奖典礼

扎根乡土,筑梦未来:推普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图为与学生课程结束后实践团与学生的合影

西北民族大学“推普筑梦”实践团在彝海村的深耕,远不止于语言技能的传授。他们以普通话为纽带,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红色文化传承、家乡认同培育、科学知识启蒙、未来梦想点燃融为一体。这种浸润式的教育实践,精准契合了民族地区、乡村儿童的发展需求,为打通语言关这一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马立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