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励行熔铸赤诚,高校春风拔节青野殷殷嘱托领航青春征程,时代新人矢志挺膺担当。为积极响应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肩负青春建功的时代使命,2025年7月23日,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期社会实践团联袂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红韵兴洛·青春‘乡’约”暑期社会实践队,谱写了深化红色研学、共育时代新人、汲取奋进伟力的崭新篇章,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动人篇章。
灵思交汇,定乡村教育云衢锚
树影绰绰,思辨纷扬。冯家村村委会会议室里,在冯家村第一书记吴冰的组织协调下,由两支高校实践团队主导的深度对谈正式启帷。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红韵兴洛·青春‘乡’约”实践队率先亮剑,以田野调查为笔,勾勒出冯家村规民约中的文化肌理与民俗传承的深层脉络,唤醒沉睡的乡土记忆。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则以教育实践为镜,系统解构支教项目的组织架构与人员矩阵,更直面课堂内外的梗阻与痛点——那些关于认知差异的调适、乡土资源的转化等深层命题等现实褶皱徐徐铺展。观点在诘问中愈见澄澈,思路于碰撞间渐至深邃,吴书记以“教育为基,振兴为脉”定调,总结道:“高校力量的介入,不仅仅是知识的深层补给,更是乡村教育动能的植入。”这场座谈会恰如一架榫卯相契的智识桥梁,让象牙塔的智识锋芒与乡土大地的实践需求实现了榫合。
图1-2 双校实践团成员开展交流座谈
同堂协教,拂演说魅力默契弦
两支实践队破壁协作,将各自所长熔铸为育人合力——“筑梦·逐梦”支教团队员杨博帅深谙童心解码之道,“红韵兴洛·青春‘乡’约”实践团队员翟梦雨专于演说技艺解构,这堂联合打磨的演讲课自始便涌动着效能裂变的势能。课堂上,支教老师杨博帅抛出问题:“要是让你们即兴说段故事,想讲点啥?”冯梓豪“蹭”地站起身,刚说“想讲苹果花开是啥样的”,话音就卡在了喉咙里,抿着嘴小脸涨得通红。“开花分三步:先鼓尖儿,再展瓣儿,最后满树像堆了雪似的,对不?”“讲故事也分三段,就像摘苹果,一个一个捋清楚。”杨博帅和翟梦雨笑着前后点拨道。冯梓豪点点头,开口道:“花苞像珍珠,花瓣像小裙,最后苹果花香得招来了一大群蜜蜂!”说着抬手比画起来,小手轻轻展开,像捧着朵刚睡醒的花苞,欢声笑语在教室里久久回荡。此次合作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优质教育体验,更为高校实践队协作育人提供了新思路,彰显了专业融合在乡村教育中的巨大潜力。
图3-4 双校团队“联动”授课
淬砺精神,于旧址前展青年貌
洛川会议旧址的窑洞前,日光如练,将两队队员的身影拓在黄土上,当讲解员提及“1937年,一群与你们年岁相仿的青年在这里擘画救亡图存的方法”时,有人凝视墙间泛黄的影像,仿佛能看到他们俯首疾写的模样;有人指尖抚过土炕的裂纹,似能触到当年彻夜擘画的余温。返程时,成员们虽未多言,步履较来时却更显沉实,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期许之上——那是信念落土的重量。支教成员湛守尧在笔记本上写下:烽火岁月的青年以热血作答“民族救亡”,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当以笃行回应“乡村振兴”。这不仅是对历史最赤诚的回声,也作为对未来最庄重的承诺。
图5-8 双校实践团成员参观洛川会议旧址
躬行体悟,凝教育实践真知
实践过程中,支教团成员结合理论与实际,深刻认识到:乡村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成长环境紧密相关,单纯的知识传授需与乡土资源深度结合。通过两校成员联合授课、课后复盘,支教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跨校合作的价值以及不同专业背景带来的视角差异,从红色教育基地的实地感悟到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明晰了青年担当的内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支教工作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通过激发儿童潜能,为乡土培养内生力量。
图9-10 实践团成员与洛川会议纪念旧址合照
在合作共享的肌理中,洛川遗址的含英咀华与冯家村课堂的教学相长交融共生。两支团队以协同之姿深耕红色研学,藉实践育人培壅出郁茂嘉果。新一代青年循三下乡之径,在乡土间铸牢信仰,于振兴场域舒展智识——乡村振兴的阡陌、科技创新的前沿、文化传承的脉络,皆印刻其担当。这既是合作共享的鲜活注脚,更是青年挺膺时代使命的铿锵宣言:以青春之力托举民族复兴,用协同之智铺展强国宏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