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讯(通讯员 林淋)岭南师范学院的青和知行突击队在阳春市春城街道社区文化站开展易拉罐静电实验科普活动,通过生活场景导入、动手操作体验、原理趣味解析及安全知识讲解,以“玩中学”模式激发儿童科学兴趣,既传递静电知识,也搭建高校与基层教育联动桥梁,为科普教育提供新范例,助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与乡村教育帮扶。从生活出发:解锁静电的 “日常密码”。
活动伊始,突击队队员李志华先为小朋友们播放了一段趣味视频:画面中,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单手叉腰站立,一位科普人员用干毛巾在她腋下反复擦拭玻璃棒;几秒钟后,当玻璃棒缓缓靠近女孩的头发,原本柔顺的发丝突然如 “睡醒” 般竖起,炸开成蓬松的 “小刺猬”,逗得视频里的女孩咯咯直笑。这一幕让现场的小朋友们目光发亮,教室里响起细碎的议论声,好奇于头发 “飞起” 的缘由。
图表 1李志华在为小朋友讲解实验过程。突击队摄影组供图
李志华顺势揭开谜底 —— 这是静电在 “恶作剧”。他进一步从生活场景切入,列举出孩子们熟悉的画面:冬天脱毛衣时偶尔响起的 “噼啪” 声与暗处可见的火花,晨起梳头时梳子对头发的 “黏附”,触摸金属门把手或电梯按钮时突如其来的刺痛感。
他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小朋友们回忆这些体验,不少孩子纷纷举手示意,分享自己脱羽绒服时见过火花、摸铁门被电到的经历。李志华点头回应,借此点明:静电就藏在日常生活中,从发现这些现象出发,追问背后的原因并逐步探寻答案,正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图表 2小朋友们在认真听讲。突击队摄影组供图
动手实验:易拉罐与静电的 “奇妙共舞”
实验台上,空易拉罐、干毛巾、塑料吸管整齐排列,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在李志华手中变成了探索科学的 “神器”。他向孩子们展示着材料,强调科学并非遥不可及,恰恰就藏在寻常生活里。
图表 3李志华在做实验准备工作。突击队摄影组供图
演示开始时,他先将易拉罐平稳横置于桌面,随后用干毛巾快速摩擦塑料吸管,当带电的吸管缓缓靠近易拉罐时,原本静止的易拉罐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牵引,竟沿着桌面缓缓滚动起来。这一幕让在场的孩子们瞬间沸腾,惊叹声与好奇的追问此起彼伏。
图表 4李志华准备演示实验。突击队摄影组供图
轮到孩子们亲自动手时,课堂更添了几分生动。李志华穿梭在课桌间,指导着每个孩子的动作:帮紧张得攥紧吸管的小男孩调整手指位置,提醒俯身过近的小女孩注意观察角度。
图表 5小朋友正实操实验。突击队摄影组供图
一个小姑娘按步骤拿起毛巾摩擦吸管,小胳膊随着动作前后摆动,幅度不大却很认真;当她将吸管慢慢伸向易拉罐,看到罐体真的顺着吸管移动时,原本平视的目光微微上扬,嘴角不自觉地向上弯起,露出两个浅浅的梨涡,手里的吸管也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另一边,一个小男孩先是试探着摩擦吸管,看到易拉罐没反应,便加快了摩擦的速度,很快就看到罐体动了起来,他立刻放慢动作,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吸管的距离,看着易拉罐跟着自己的手势滚动,小脸上满是专注的喜悦。
图表 6李志华指导小朋友完成实验。突击队摄影组供图
整个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目光始终追随着滚动的易拉罐,小脸上交替浮现着专注、疑惑与惊喜。这种亲手操控科学现象的体验,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触可感,不仅让他们真切领略到科学的奇妙,更在一次次观察、调整与尝试中,悄悄培养着细致的观察力与沉稳的专注力,让对科学的好奇在指尖的操作中慢慢生根。
原理揭秘:静电背后的 “电子游戏”
实验中,李志华结合碳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孩子们拆解静电原理。他指着示意图讲解:原子核内,带正电的质子像沉稳的大人,稳稳守在核心;带负电的电子则像调皮的孩子,绕着原子核不断 “乱跑” 。日常状态下,不同物体里的电子,都安分 “跟着” 各自的质子 。
当毛巾摩擦吸管时,一场 “电子搬家” 悄然发生 —— 因材质差异,吸管的电子会被毛巾 “拽走”,或从毛巾 “抢来” 电子。这一变化,让吸管因电子数量改变带上静电,成为能产生特殊作用的带电体 。
带电吸管靠近易拉罐时,易拉罐内原子的质子依旧 “淡定” 留在核中,电子却瞬间 “慌乱”。受吸管静电吸引或排斥,它们匆忙重新排列:易拉罐靠近吸管一侧,电子或被 “吓跑”、或被 “拉拢”,使该区域带上与吸管相反的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易拉罐便像被 “推动”,顺着吸管的 “指引” 滚动 。
最后,李志华补充 “电荷守恒” 知识:电子搬家时总数不变,质子也始终稳守原子核。就像原子世界里,质子 “守家”,电子在 “平衡与转移” 间 “折腾”,藏着诸多待探索的科学奥秘 。
安全提示:静电也有 “危险面”
为让孩子们真正认识静电隐患,李志华结合黑板上的原子模型示意图,细致讲解了静电可能引发危险的场景与原理。他解释道,电子的转移让物体带电,日常的轻微触电或头发蓬松只是静电的 “小调皮”,但在特定环境中,静电可能变成 “大怪兽”。
在加油站,汽油、柴油挥发形成的油气漂浮在空气中,这类气体极具可燃性。李志华进一步说明,静电产生的微小火花就像一根 “隐形火柴”,一旦接触到油气,就可能引发燃烧甚至爆炸。因此,在加油站不仅要避免蹦跳、喧哗等易产生静电的动作,还要杜绝使用手机 —— 按键操作产生的静电同样可能带来风险。
雷雨天的静电危害则更为直观。天空中的云层因电荷积累形成巨大静电,最终以闪电的形式释放。此时若身处空旷地带、大树下或电线杆旁,人体极易成为电荷释放的 “通道”,遭受雷击伤害。李志华强调,雷雨天待在室内是最安全的选择。
而在面粉厂、煤粉厂等场所,空气中漂浮的大量细小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静电火花可能发生剧烈爆炸。这种爆炸的威力远超过日常所见的烟火,不仅会损毁设施,更会对人员造成严重伤害。
讲解完危害,李志华介绍了实用的防护措施:接触金属物品前,先触摸墙壁或地面释放身上的静电;通过加湿器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减少静电产生。这些方法基于对静电原理的掌握,能有效降低静电带来的风险,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与静电 “和平相处”。
孩子们专注地聆听着,从他们若有所思的神情中能看出,科学知识与安全生活的紧密联系已在心中留下印记
延伸与意义:让科学探索 “不止于课堂”
活动最后,李志华抛出问题:“如果用金属棒代替吸管,或者用湿毛巾摩擦,实验还会成功吗?” 引导孩子们思考。他还布置了课后任务:观察摩擦后的气球靠近水流的现象、制作静电安全提示卡。
图表 7李志华在最后为小朋友答疑解惑。突击队摄影组供图
此次活动不仅让乡村小朋友学到了静电知识,更搭建了高校服务基层教育的桥梁。岭南师范学院 “百千万工程” 突击队通过这种 “玩中学” 的模式,为科普教育提供了新范例,也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廖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