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的号召,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个体的责任担当。7 月 25 日,武昌理工学院 “灯塔计划” 心爱筑梦公益团队队长张跃凡在当阳市郑琦乡村少年宫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气候行动”互动课堂。她带领学生们深入探索SDG13-气候行动的深刻意义,从科学认知层面引导学生理解气候问题,再到赋能实际行动,让学生们在 “知” 与 “行” 的融合中,开启了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
课堂之上,团队成员张跃凡摒弃传统说教,通过播放动画短片及身边的真实事例向孩子们表述“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做出了直观易懂的对比,让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当抛出“气候变化因何而起”的问题时,一瞬间点燃了台下学生们的求知欲,学生们纷纷分享对人类活动、自然变化影响气候的观察;通过观看趣味动画短片,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讲温室气体时,团队成员张跃凡通过举例生活里的炊烟、汽车尾气从而进行知识点的切入,让抽象名词黏上“烟火气”。
“连线日常碳排放行为”环节,孩子们像“环保侦探”,争抢着列举家里、路上的“碳排放小事:“我奶奶烧秸秆时烟特别大!”、“爸爸开车送我上学车会冒尾气!”这种源于生活观察的分享让他们融入到了课堂知识中,气候问题不再是遥远的新闻,而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关切。
在“气候行动计划”环节,孩子们主动写下:要把厨余变堆肥、要骑车代替坐车……这些计划,是对知识消化后的自发选择。这些朴实的承诺展现了教育最珍贵的成果——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内生动力。志愿者做的是搭起知识与生活的桥,让SDG13从遥远的目标,变成孩子们伸手就能抓住的日常行动。
本次课题是青春力量和童真视角的双向奔赴。武昌理工学院“灯塔计划”心爱筑梦公益团队用游戏化、互动化的方式,把气候行动的种子,悄悄种进孩子们心里,也让三下乡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传递,而是点燃绿色未来的星火——当这些孩子带着气候保护的意识长大,或许就能长成守护地球的森林。
课后,记者有幸采访到郑琦老师,他表示:“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孩子们普及可持续发展课题,不仅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更能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绿色的种子。希望“灯塔计划”心爱筑梦公益团队能持续给孩子们带来既有教育意义又能形象生动的特色创新课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阮靖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