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映齐鲁 追忆山东 | 公路学院学子探访一战华工纪念馆和历史选择展馆

发布时间:2025-07-25 23: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于佳仪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历史选择展馆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任思洁、于佳仪) 长安大学"红映齐鲁·追忆山东"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威海参观了一战华工纪念馆和历史选择展馆,深入了解一战时期华工远赴欧洲战场的历史,感悟先辈们的坚韧与奉献精神。

一战华工纪念馆:百年遗址前的历史回响

清晨的海源公园薄雾氤氲,这座由德式建筑改造的纪念馆静静矗立在黄海之滨。作为中国境内唯一全面反映一战华工历史的专题场馆,其锯齿状的屋顶造型隐喻着战争创伤,锈蚀钢板的立面则象征着历史沧桑。1917年至1918年间,青岛作为当时华工主要输出港,共输送14万同胞远赴欧洲战场,他们用血肉之躯书写了被遮蔽的文明互鉴史。

▲图为一战华工纪念馆外景图

在"离乡赴战""战火淬炼""和平永驻"三大主题展区,队员们被300余件珍贵文物深深震撼。泛黄的《招工合同》上英文条款显示,华工每日工资仅1法郎;斑驳的"工号牌"金属片记录着编号99627的山东籍劳工信息;一组战地摄影师拍摄的玻璃底片,清晰呈现了华工在枪林弹雨中修筑战壕、装卸弹药的身影。队员们驻足于一组数字展板前久久沉思:"华工承担了西线战场75%的土工作业,伤亡率高达20%,这些数据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被华工们的故事深深打动。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一战华工纪念馆

纪念馆创新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了华工与欧洲民众的文化交融场景。当队员们,"穿越"到1918年的法国努瓦耶尔华工墓地,看到墓碑上镌刻的"勇者无畏""劳工神圣"双语铭文时,队员们眼眶湿润:"这些用生命搭建中外友谊桥梁的先辈,应该被永远铭记。"在电子留言屏前,队员们纷纷写下"和平来之不易""讲好中国故事"等感悟,这些实时数据将汇入全球华工纪念数字档案库。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馆内影片

   历史选择展馆:文物史料中的家国叙事   步入展馆,“海疆危机、 甲午惊雷、救亡图存”三大主题展区如同打开的历史长卷,300 余件文物史料将参观者带回风雨如晦的年代。泛黄的《北洋海军章程》手稿上,墨迹已淡却的条款记载着晚清海军建设的雄心;致远舰残骸中打捞的铜制罗盘,指针仍保持着冲向敌舰时的偏折角度;一封由威海卫百姓捐赠的家书里,北洋水师士兵写下“舰在人在,誓与倭寇周旋到底”的绝笔,字里行间满是赤诚。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历史选择展馆

在一组地图前,实践队员们驻足良久: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 12 艘主力舰面对的是日军 16 艘新式战舰,双方射速差距高达 1:6,这些细节让实践队员对落后就要挨打有了更痛切的理解。展柜里的《马关条约》抄本上,“赔偿白银二亿两”“割让台湾全岛”等条款刺痛着实践队员的目光,旁边的数字屏滚动显示着一组数据:当时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仅 8000 万两,这笔赔款相当于全国三年的赋税总和。简单的文字背后,是如此沉重的民族苦难。

▲图为实践队员在历史选择展馆合影

走出展馆时,实践队员们凝望着黄海上来往的现代化舰船,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从甲午战败的屈辱到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镌刻在每一代人的奋斗足迹中。在邓世昌纪念馆,那封泛黄的《致母亲书》复印件上,"若遇不测,勿为儿悲"的墨迹依然力透纸背,见证着甲午英烈以身许国的赤子之心。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到今日国产航母劈波斩浪,正是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探索与牺牲,才铸就了今日中国经略海洋的底气。这种矢志报国、勇毅前行的精神火炬,必将在新时代青年手中继续传递。

供图:谢景琦

供稿:任思洁 于佳仪

主编:任思洁

审核:李璟瑜 樊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佳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