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的艺术坚守——广州新华学院中文系 分身剧社突击队赴桃源镇开展多元美育支教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5 23: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苏紫韵   阅读 6.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贯彻国家《“十四五”乡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乡村”的部署,响应共青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2025年7月16日至7月23日,广州新华学院中文系分身剧社突击队深入广东省鹤山市桃源镇桃源小学,开展了为期八天的“艺术侵润童心”美育支教活动。尽管面临台风和暴雨的双重考验,团队仍以灵活调整和加倍热情,通过系统化的书法、手工、话剧、绘画、朗诵艺术课程设计,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难忘的,充满韧性、创意与温情的美育之旅。

一、破冰启航,艺术播种

7月16日上午8时30分,支教活动在桃源小学多功能教室正式启动。10名成员教师采用“1+1”分组模式(1名主课教师+1名助教),为五个班级总计76名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在正式分班完成后,各班班主任分别进行了自我介绍。随后,老师们通过“破冰小游戏”与孩子们建立信任——“姓名接龙”“找不同”“你划我猜”等拉近距离。欢笑声渐息,随着教师一个专业的引导手势,学生们的目光齐刷刷聚焦到教学展示区。从“姓名接龙”到握笔姿势教学,从“找不同”到色彩理论讲解,从“你划我猜”到“什么是话剧”……艺术的种子正悄然埋下。

图为话剧班老师在向学生们进行自我介绍。 张晓冉 供图

图为绘画班老师在组织学生玩“找不同”游戏。 张晓冉 供图

图为书法班老师在教授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 黄瑛 供图

二、夯实基础,专业教学

7月17-18日,初见的薄冰已然消融,艺术的种子开始扎根。在充满着暖意与熟稔的一间间教室内,支教课程已全面迈入正轨,艺术与活力正尽情绽放。

书法课上,老师们用洁白的粉笔在黑板上示范基本笔画,孩子们屏息凝神,于台下雪白纸上一笔一划地认真摹写,一起探索笔法的多变奥秘与初悟汉字的方正之美;

图为书法课上学生在训练笔画及相关汉字。 黄瑛 供图

手工教室内,彩色折纸在老师与孩子的手上翻飞,一折一翻间流露的是热爱,一谈一笑间展现的是欢喜。课桌上依次呈现的是灵动的“飞机”“投篮机”“摇摆小人”……

图为手工班学生作品的细节。 廖羽嫣 供图

图为手工班学生在展示作品。 廖羽嫣 供图

话剧课上,老师们从分身剧社原创童话剧本宝库中精选故事,为孩子们披上角色的“魔法外衣”,从台词的字里行间揣摩情感的温度,以细致的引导雕琢每一个表情、每一步走位;

图为话剧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分配。 苏紫韵 供图

绘画课,一张张精选图片,一个个动态小视频,引领孩子们进入奇妙的绘画世界。从观察比例、捕捉特征到尝试勾勒生动的线条、表达情绪。色彩流淌,想象驰骋;

图为绘画老师在向学生展示精选的图片。 谭嘉倩 供图

朗诵课堂上,老师们选取优秀文学作品,通过拆解文本的“密码”,让情感顺着声音流淌,让肢体化作表达的“翅膀”,让每一次开口都成为与作品灵魂的对话。

图为朗诵老师在讲解诗歌。 杨骏妍 供图

三、台风突袭,灵活调整

7月19-20日,受橙色台风预警影响,分身剧社突击队的支教原定课程被迫中断。但队长张心慧同学表示:“停课不等于停学,更不等于停歇。”对此,团队迅速调整计划与安排:

1.备课升级:复课后可能出现教学进度“追赶”的情况,教学组集中研讨优化后续教学方案,各课程组重新设计课程压缩版教案,如话剧组将剧本简化,书法组适当删去一些小故事、趣味游戏、减少课堂练习时间而更多选择课后,讲解核心内容等;

2.温故准备:复课时间未定,学生居家学习自制力欠缺,返校后很可能会出现遗忘的现象,故教师应做好准备,于返校第一节课前做一个尽快回顾,用以做好衔接;

3.隐患排除:台风过境,可能会损坏教室门窗,楼梯、楼道间也会存在积水,后勤组应及时检查教学场地安全隐患,并做好相关应对之策。

图为两位话剧老师在宿舍商讨教学方案。 廖羽嫣 供图

图为绘画班老师在宿舍备课。 廖羽嫣 供图

四、加速冲刺,备战汇演

7月21日—7月22日,台风“韦帕”稍歇,孩子们的笑声便点亮校园,中断的艺术课堂也重新焕发生机。师生们带着加倍的专注投入到课程中,为最终的成果汇演全力冲刺。

话剧课上,《一朵春天的花》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排练。老师们逐句打磨台词的情感表达,纠正孩子们的走位和表情——当“小花”们需要表现胆怯时,引导他们微微低头、收紧肩膀;表现勇敢时,则强调眼神坚定、脚步沉稳。

图为话剧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围读剧本。张晓冉 供图

书法课则聚焦汇演展示作品,选定古典诗歌《早发白帝城》等作为主题。老师们以重点字为例教授学生偏旁部首的规范书写以及汉字的间架结构,提升其对字形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两位教师一一对学生的练习进行面对面指导与纠正。值得一提的是,有三名学生主动要求加练,这让老师们倍感欣慰。

图为书法课小朋友展示作品。 王鑫怡 供图

绘画课上,孩子们以“梦想与自画像”为主题展开创作。老师引导孩子们先在草稿纸上勾勒自己的模样——扎着马尾辫的女孩、戴着眼镜的男孩,再用星星、翅膀等元素点缀背景,表达“想成为画家”“想飞向太空”的梦想。课堂上,彩铅与水彩笔在画纸上摩擦的沙沙声此起彼伏。

图为绘画课小朋友展示作品。张文灿 供图

朗诵课老师选定《梦想》作为汇演篇目,老师们首先分段对诗歌进行生动讲解,使学生能理解其内涵,随后解决生字,通过分句使学生领读掌握节奏。教室内,孩子们挺直腰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传递文字的力量,用饱满的情感演绎着作品的丰富。最后老师播放配乐片段,让孩子们感受诗歌与旋律的融合,声情并茂的朗诵声响彻校园。

图为朗诵课上小朋友认真听老师讲课。杨俊妍 供图

手工课上,学生们围绕扭扭棒立体画《春天》展开制作。老师示范如何用绿色扭扭棒折出叶子的弧度,用粉色、黄色捏出花苞的形态,再搭配彩色卡纸剪裁的蝴蝶装饰。孩子们互相借鉴创意,有的在作品里加了“会发光的太阳”,有的则用扭扭棒拼出“春天来了”的字样。

图为手工课小朋友制作花束。张晓冉 供图

五、风雨考验,圆满收官

7月23日上午十点,结营仪式在桃源小学的风雨长廊正式举行。尽管台风留下的积水尚未完全退去,但孩子们的笑脸比阳光更灿烂,家长们的掌声与蝉鸣交织成最热烈的背景音。

结营仪式上手工班展示率先登场。19名孩子手捧扭扭棒立体画《花朵》列队上台,红、黄、粉、紫的花朵在手中轻轻晃动,像一片微型花园。这是孩子们用耐心拧出的春天。

图为手工班作品展示的合照。张晓冉 供图

书法展示紧随其后。11幅作品依次被主人手持在胸口进行展示。楷书的方正端庄间藏着孩子们的个性。有的作品端庄如松,有的灵动似水,每一幅都是传统文化与童心的碰撞。

图为书法班作品展示的合照。张晓冉 供图

绘画展示环节,孩子们轮流上前展示自己的作品。“我画的是一名医生,我以后想当一名白衣天使。”“我的梦想是开飞船,所以背景画了火星。”一幅幅稚嫩的作品却代表着一个个远大的梦想。

图为绘画班作品展示的合照。张晓冉 供图

朗诵表演时,孩子们站成整齐的方阵,《梦想》在童声中铺展开来。“我相信朝着梦想,大步向前。我们可以改变世界,我们可以实现梦想。 ‌”,这句台词让台下的老师们红了眼眶——这何尝不是支教时光的写照。

图为朗诵班作品展示的合照。张晓冉 供图

压轴的话剧《一朵春天的花》 掀起全场高潮。小演员们拿着自制的花朵道具,用生动的表情和动作演绎着“团结战胜困难”的故事。当“小花们”成功“闯过风雨关”,台下的小观众们跳着鼓掌。

图为话剧课小朋友表演现场。张晓冉 供图

七天支教,五天教学浓缩了八天的能量。台风未能阻挡艺术的传递,反而让师生共同诠释了“坚持与适应”的生动一课。正如队长张心慧同学所说:“天气打乱了计划,但打不散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创造的勇气。”未来,团队将总结此次应急经验,为乡村美育设计更灵活的课程体系。

图为桃源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全体师生。张晓冉 供图

撰文 | 黄瑛、廖羽嫣

图片 | 分身剧社突击队

一审 | 苏紫韵

二审 | 张心慧

三审 | 朱庭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苏紫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