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刘洲钰、甘思城、黄诗雅)2025年7月17日,佛山大学法学院法韵乡谣实践队于梅州市大埔中学开展创新普法活动。课程以辩论为载体,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工具,引导学生通过规则实践与思辨训练,深化法治意识与文化认同。
规则里藏着尊重的密码
实践队以《熊出没》动画片段引发学生对沟通规则的讨论。在队员引导下,学生自主制定“思辨公约”,强调有序发言、逻辑论证与理性表达。在队员引导下,孩子们用彩笔在卡纸上列出三条“思辨公约”:不抢话、不攻击、讲逻辑。
有同学指着《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册子,认为“尊重他人人格尊严”就是不能说“你真笨”,让规则更有分量,赋予规则法理支撑。模拟辩论中,学生通过“规则提示卡”相互监督,强化对程序正义的认知。
图为同学们认真听讲
生活场景激活法律应用
为提升辩论实效,实践队创新设计“观点-依据-例证”表达模型,并借蒸笼道具类比辩论结构:立论如铺展面皮,举证需真实如馅料,结论似收褶凝练。一位同学指着“立论模板”,恍然大悟道:“这不就是先说‘我觉得’,再说‘因为’,最后加‘比如’吗?”
在“放学后该先写作业还是先玩”的分组讨论中,这个发现立刻发挥了大作用。一位支持“先玩”的同学拿起模板有条理地说:“我方认为先玩更合理,因为运动能放松大脑,比如我每天跳绳后做数学题错误率会降低。”反方同学迅速反驳:“但玩到天黑作业就写不完了!”接着,他看到桌角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补充道:“法律提到‘养成良好习惯’,应先完成任务再放松。”
当孩子们举着“发言锦囊”说“这一点对方可能忽略了”时,法律条文中的“平等”“尊重”原则,正逐步内化为他们的表达准则。
图为实践队队员开展辩论赛讲解
法治思维解现实之困
“手机进校园利大于弊吗?”抽签决定正反方时,一位同学所在反方小声嘀咕。看到“观点脚手架”提示“用身边事当例子”,他想起表哥带手机刷视频被没收的事,马上在卡片上写道:“我方认为弊大于利,如我表哥上课用手机玩游戏,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专心学习’要求。
正方的同学也不甘示弱,立刻回应:“可我用手机查英语单词时,效率比翻字典高!法律也说要‘合理使用工具’。”这个回应让反方一时语塞,直到队员们提醒“攻辩可以问问题”,该同学才想起锦囊,迅速反击:“那如果有人忍不住玩游戏,该怎么办?”
辩论最终形成“教师统一保管,需时领用”的共识方案,体现《家庭教育促进法》倡导的“平等协商”理念,彰显法治思维对多元诉求的平衡作用。这让孩子们明白:辩论的终点不是说服,而是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答案。
图为同学们积极讨论
思辨赋能深化育人实效
在大埔中学的教室里,孩子们围绕“班干部选举看成绩还是人缘”展开热烈讨论。《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家庭教育促进法》,如口袋里的指南针,守护着他们表达的边界,指引着沟通的方向。
图为同学们进行辩论赛
本次课程通过“规则构建+法律应用+思辨实践”三重路径,强化青少年对程序正义与实体权益的认知。大埔中学学生反馈显示,其表达规范性与逻辑性显著提升,部分学生表示将在家庭沟通中运用所学技巧。
法韵乡谣实践队将持续优化“文化-法治”融合课程体系,为乡村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志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