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讯(通讯员 蔡俊航 曾慧敏 郭婧婷) 为助力“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聚焦基层实际需求,7月7日至11日,广东医科大学红马甲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红马甲)来到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苏溪社区(以下简称苏溪),以“急救下乡,护佑民康”为主题,针对不同人群,以急救科普课堂为主,传统文化体验为辅,将急救知识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致力于打破单调的知识传播方式,实现急救知识普及与文化价值效能的双重提升,达成“1+1>2”的成效。
在正式开展急救课堂前,红马甲先行来到苏溪的大街小巷,采用走访与摆摊的形式进行急救知识调研,了解当地居民在急救知识领域的认知空白与需求,并获取当地文化建设的信息,为接下来的急救知识与文化体验课堂做好切实的准备。
生活意外不慌张,非遗剪纸展童心
“小朋友们,鼻子流血了要怎么处理呀?”在课堂中,红马甲讲师以聊家常的口吻引导儿童主动思考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孩子们争先分享自己和身边人遭遇的小意外,讲师则趁势提出“鼻血前倾压鼻翼,烫伤冲凉半小时”的14字黄金口诀,同步强调“不涂牙膏、不挑水疱、不撕黏连衣物”三不原则。课堂尾声,红马甲开展趣味剪纸活动,志愿者与孩子们结成“一对一创作搭档”,红纸在指尖翻飞间,既剪出了童真想象的云纹浪花,又裁出了急救要领的刀法真章,正如一幅完整的剪纸需万次刻画方成精品,安全防护同样需要分秒必争的细节把控。
图为红马甲助教正在协助小朋友进行剪纸 黄美玲 供图
心肺复苏可救急,中医草药能慢养
“01、02……30,按压有效,继续按压!”当朝露的气息飘入苏溪小学,红马甲为当地的青少年带来一堂能让“生命重启”的课堂。台上,红马甲助教正在演示心肺复苏与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AED的“滴滴”声不绝与耳,虽是使用假人,但演示的紧迫感犹如一场真正的“与死神的赛跑”,台下的学员们凝神聚气,专注于助教的每一个操作细节。“我不想在生活中使用心肺复苏,但我更不想在需要它时却没有掌握”一名学员说到。红马甲在心肺复苏课堂后开展了艾草锤手作体验活动,研磨艾草、舒展锤布、缠绕艾锤,红马甲与学员们共同制作出一个个花纹多样的艾草锤,课堂中氤氲着淡淡的艾香。心肺复苏是现代用于挽回心脏骤停者的关键之技,艾草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等养生之效,一“急”一“缓”,红马甲将两者放入同一课堂,意在以双方面共护生命健康,让急救在文化的氛围中传播。
图为红马甲助教正在演示心肺复苏与AED的使用方式 黄梓茵 供图
食品安全护内体,传统锻体养外身
“你哋后生仔,点解这么叻!”一位阿婆在专门为老人开展的食品安全课堂上感叹。红马甲根据当地语言习惯,在旺岗社区的怡乐园开展了全粤语的食品安全课堂,为老人们介绍了食物储存、食物相克等内容,并询问老人们的饮食习惯,每当讲师抛出一个家庭食品安全陷阱,大多数老人都会连声说“唔会”,但偶尔有老人不慎中招,引得老人同伴的调侃。红马甲在“村口聊八卦”的欢声中,为老人们的食品安全进行一次“大扫雷”。在食品安全课堂结束后,红马甲开展八段锦健体课堂。八段锦融合了中医经络理论和导引术,可有效缓解老人们身体酸痛的症状,当老人们被问及打完八段锦后的感受,一位阿姨用粤语赞道:“舒赛了。”食品安全与练操健体,一“内”一“外”,红马甲试以更全面的课程设置,让科学知识与传统精华联合,在俚语村言中共同守护老人的身体健康。
图为苏溪长者正在打八段锦 黄梓茵 供图
几日的光阴转瞬即逝,但急救知识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已然在苏溪居民心中留下不一样的记忆。红马甲期望以创新与融合,探索多样化的急救科普方式,让急救知识走出高悬的殿堂,乘着文化的风伏贴乡野际,飞入百姓家,让安全意识化作寻常,静等岁月流长,默守生命安康。
图为红马甲合影 杨玉琪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慧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