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黄筠惠 周雪)七月的黔西南,山风裹挟草木清香,送来红色历史厚重回响。贵州大学 “青春黔行” 三下乡团队于小花江红色研学基地、花江铁索桥开展红色研学,触摸历史温度,汲取前行力量。
小花江红色研学基地:在故事中读懂初心
小车沿蜿蜒山路驶入贞丰县,小花江红色研学基地的红色标语在青山绿水间格外醒目。这里是红军长征途经地,见证当地群众与革命力量的鱼水情深。
▲图为小花江红色研学基地讲解员为志愿者们讲解
走进基地展厅,泛黄老照片、带岁月痕迹的实物,诉说着艰苦卓绝却满含希望的历史。讲解员指着红军行军路线地图动情讲述:“当年红军过小花江,战士们草鞋步枪、饥寒交迫仍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老乡主动送粮送药、为伤员包扎,军民同心传为佳话。”
▲图为小花江红色研学基地讲解员为志愿者们讲解
红色文化并非书本抽象概念,是无数普通人以真诚热血书写的 “初心答卷”—— 是红军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的纪律意识,是百姓 “把最后一粒米当军粮” 的信任支持,更是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的使命传承。
花江铁索桥:在铁索上感悟精神
离开研学基地,沿山路来到花江铁索桥。这座横跨北盘江的铁索桥,始建清代,全长71米,由14根粗大铁链构成,曾是黔滇交通要道,革命年代见证诸多惊心动魄瞬间。
▲图为花江铁索桥
站桥头,脚下江水奔腾,手中铁链冰冷坚实。同行老师介绍,抗战时此桥是运送物资、转移群众的重要通道。为护桥不被日军炸毁,当地百姓与抗日战士日夜巡逻、抢修维护,以血肉筑 “钢铁防线” 。“铁链凹痕,或为炮弹碎片砸出,或因常年磨损留下,每一道痕迹都是一段抗争的历史。”
▲图为志愿者们在花江铁索桥上合影纪念
地质专业同学蹲身观察桥梁结构:“铁链连接处用铆钉固定,桥面木板虽多次更换,承重设计仍符合力学原理,古人智慧了不起!” 环境工程专业同学留意到桥两岸植被完好、江水清澈:“红军当年行军便注重保护自然,如今守护绿水青山,也是传承红色精神。”
手扶铁链,眺望对岸悬崖峭壁,似见当年军民携手护桥身影。这铁索桥不只是交通设施,是勇气象征 —— 艰险面前中国人从不退缩;是团结见证 —— 各民族各职业为共同目标拧成绳;是精神纽带 —— 连接过去与现在,提醒如今的安稳生活源于无数人坚守与牺牲。
研学归来: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坐标
踏上归途,望着窗外的美景,大家回味一日见闻。小花江军民鱼水情,让每个人都读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花江铁索桥的坚守,让每个人体会 “越是艰险越向前” 的奋斗精神。
▲图为北盘江两岸的山
作为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各位同学感悟尤深:红军长征途经贵州,丈量山水时对自然的敬畏、对百姓的关怀,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一脉相承。未来,他们也许在地质勘探野外、环境治理一线践行使命,将今日汲取的红色力量,将成扎根大地、服务生态的精神底气。
青春脚步踏过红色土地,红色基因融入青春坐标。此次 “青春黔行” ,是历史知识学习,更是精神洗礼。大家终将明白,红色文化不是 “过去式” ,是血脉里的 “进行时”—— 教大家如红军坚定理想,如护桥群众勇担责任,如守护绿水青山般珍视未来。
黔山巍巍,江水汤汤。贞丰红色故事,将永远刻在 “青春黔行” 记忆里,化作前行动力,驱动资环学子深耕专业、奋进时代浪潮,用青春力量续写红色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筠惠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