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用脚步丈量峡山大地,以青春书写实践答卷

发布时间:2025-07-24 22: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陆奕诺   阅读 66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陆奕诺、刘昱含、姜茜雯、朱治宁、殷佳瑞)2025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盛夏知行团”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们怀揣着“知行合一”的信念,开启了一场跨越生态、水利、基层、红色教育与养老服务领域的实践之旅。从雨林科普馆的绿意盎然到峡山水库的碧波荡漾,从街道办事处的烟火人间到烈士纪念馆的精神洗礼,再到敬老院的温情暖意,他们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悟责任,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在实践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答卷。

七月的潍坊,暑气渐浓,而潍坊峡山雨林生态科普馆内却终年温暖湿润,热带植物的枝叶在微风中轻摇,仿佛在向队员们发出自然的邀请。作为实践活动的第一站,这里承载着队员们对生态保护的好奇与探索欲——作为音乐学院的学子,他们习惯用音符描绘世界,而这一次,他们要在绿意盎然中读懂自然的“乐谱”。

科普馆内,数百种热带、亚热带植物错落有致,从高耸的旅人蕉到附生在树干上的空气凤梨,从会“吃虫”的猪笼草到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兰花,每一种生命都在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态的奥秘。核心展区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量,热带雨林馆模拟赤道环境,300多种植物垂直分层,水循环装置演示天然净化能力,“植物声音日记”将生物电流转化为音乐,直观呈现生命节奏。沙生馆200多种沙漠植物展现极端环境适应力,互动装置通过“踩植物、听音乐、学知识”普及植物特性,沙漠风声与弦乐交织,诉说生命顽强。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雨林科普馆内合影)

除了观察植物,科普馆的“生态保护成果展”更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展览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了潍坊近年来在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从盐碱地改良到湿地保护,从濒危物种救助到城市绿化提升,一系列数据和案例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得具体而生动。

离开科普馆时,队员们回望这片人造“雨林”,心中对“生态保护”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它不仅是科学家的研究课题,更是每个人的责任。“以前觉得环保是抽象的概念,今天才明白,节约一滴水、少用一个塑料袋,就像在生态的乐谱中添加一个正确的音符。作为青年,不仅要欣赏自然的美,更要成为守护美的‘乐手’。

离开雨林科普馆,盛夏知行团的队员们驱车前往潍坊峡山水库管理局。如果说雨林科普馆展现的是微观生态的精致,那么峡山水库则呈现了宏观水利工程的壮阔——这座山东省最大的水库,不仅是潍坊的“大水缸”,更是保障民生、滋养生态的“生命之脉”。对于队员们来说,这里是了解“水利如何书写民生答卷”的最佳课堂。

(图为实践队员们于峡山水库宣传工作期间合影)

刚到水库管理局,队员们就被办公区墙上的标语吸引:“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水利兴邦,护民生而不息。”管理局工作人员李工程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峡山水库总库容14.05亿立方米,惠及潍坊、青岛、烟台三市的数百万群众。你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蓄水兴利、防洪减灾’的使命。”在工程师的带领下,队员们登上水库大坝,极目远眺,只见碧波万顷的湖面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岸边的防护林郁郁葱葱,远处的水闸静静矗立,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

“水库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供水和生态调节。每年汛期,要24小时监测水位变化,通过闸门调控确保下游安全;而到了旱季,又要精准调配水资源,保障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工程师指着大坝上的监测设备介绍道,队员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个个传感器实时传输着水位、流速、水质的数据,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水利人的日夜坚守。“这些草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它们就像水库的‘绿色铠甲’。”工程师笑着点头:“生态保护和水利工程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既要让水库‘装得满水’,更要让流出的水‘用得放心’。”

(图为实践队员与水库管理局领导合影)

离开水库时,队员们回头望去,仿佛看到了水利人用汗水书写的责任,更读懂了“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所谓担当,就是在平凡岗位上把每一件关乎民生的事做到极致。

从壮阔的水库回到热闹的城区,青年们来到了潍坊王家庄街道办事处。如果说前两站是对自然与工程的探索,那么这里则是队员们近距离接触基层治理、感受人间烟火的“社会课堂”。街道办事处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里的每一项工作都关乎居民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而对于习惯了校园生活的队员们来说,这里的故事充满了生活的真实与温暖。他们分工清理垃圾、擦拭公共设施,向商户宣传环保知识和垃圾分类知识。活动提升了同学们的劳动意识,也为社区环境改善贡献了力量。作为青年,要学会倾听群众的声音,在服务中读懂‘人民至上’的意义。”

七月的阳光炽热而明亮,正如队员们心中涌动的敬意。他们来到了卢志英烈士纪念馆,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接受精神的洗礼。对于音乐学院的学子来说,革命精神是最激昂的“乐章”,而烈士的事迹则是谱写这乐章的“最强音”。

(图为实践队员们于烈士故居前合影)

卢志英烈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地下工作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深入敌营开展秘密工作,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年仅42岁。纪念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段段感人的文字,无声地诉说着烈士波澜壮阔的一生。

(图为实践队员驻足凝视烈士事迹墙)

英雄先烈们用鲜血染红了旗帜,当代青年大学生要用青春守护这份信仰,要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把对烈士的敬意转化为奋斗的动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了潍坊绿康源敬老院。如果说前几站是对社会的观察与感悟,那么这里则是队员们用专业所长传递温暖的“爱心考场”。作为音乐学院的学子,他们带着乐器与歌声而来,希望用最真挚的陪伴,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刚走进敬老院,队员们就被老人们热情的目光包围了。院长笑着介绍:“老人们听说今天有大学生来表演,一早就坐在大厅里等着了。”队员们放下行李,立刻围到老人们身边,陪他们聊天。队员们主动帮助整理敬老院设施,使老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图为实践队员们于敬老院前合影)

回程的路上,队员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实践让队员们认识到,养老需“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需社会共同发力。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明确将持续通过志愿服务、知识普及等方式助力养老事业。青春暖桑榆,青年们将继续前行,用行动诠释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七月的潍坊之行,在欢声笑语与感动思考中落下帷幕。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盛夏知行团的七位队员,从生态保护到水利民生,从基层治理到红色传承,再到敬老爱老,他们的足迹遍布潍坊的城乡角落,也在心中刻下了对社会、对责任、对青春的深刻感悟。

回望这段旅程,队员们收获的不仅是见识的增长,更是心灵的成长。在雨林科普馆,他们读懂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明白环保不是口号,而是举手投足间的责任;在峡山水库,他们看到了“水利为民”的初心,懂得了“国之大者”的担当需要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在街道办事处,他们触摸到了基层工作的温度,理解了“人民至上”要落实到每一件民生小事中;在烈士纪念馆,他们汲取了革命精神的力量,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敬老院,他们用真心传递温情,体会到“陪伴”是最动人的语言。

(图为实践队员们于王家庄街办合影)

七月的潍坊,盛夏的阳光终将褪去,但这段实践旅程在队员们心中留下的印记却永远清晰。它让他们明白,青春的意义不仅在于校园里的勤学苦练,更在于走出校园后的责任担当;成长的道路不仅需要知识的滋养,更需要在实践中打磨初心。从雨林到水库,从街道到纪念馆,再到敬老院,每一段路都是一次修行,每一次体验都是一次成长。

未来,队员们将带着这次实践的收获,继续在青春的道路上前行。他们会用音乐传递温暖,用行动诠释担当,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让青春在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因为他们坚信,真正的成长,永远在路上;真正的担当,永远在脚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陆奕诺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