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工程学院学子探访细菌战遗址赓续爱国信仰

发布时间:2025-07-24 19: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钟雨艳 李冬悦 周焱鑫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 (通讯员钟雨艳 李冬悦 周焱鑫)2025年6月,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知行语林·甬江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围绕“追寻红色记忆,砥砺初心使命”主题,走进宁波开明街鼠疫灾难陈列馆。实践队通过实地探访历史遗迹、深度寻访亲历者、系统研读原始史料,深入挖掘抗战时期浙东地区遭受日军细菌战的历史细节,感悟民族不屈抗争精神,让实践活动更具深度与意义。

触目遗存:跨越84年的历史拷问

陈列馆入口处的旧照片与玻璃展柜内的展品,成为实践队员探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展柜中,一枚长约2米的弹状金属容器静静陈列,这是日军731部队播撒鼠疫细菌的原始载体。

实践队队长周焱鑫带领队员研读原731部队航空兵松本正一的供词,了解到容器内分层放置浸染鼠疫杆菌的麦粒和带菌幼鼠,日军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在宁波上空播撒疫菌。队员们结合展墙中石井四郎“贫瘠的日本只有依靠细菌战才能征服中国”的狂言,以及电子屏幕上战犯的影像,更清晰地认识到日军细菌战的残忍与野心。

一票一报:甬城烽火中的生命之光

文献展区,1992年发行的粉色邮票与1946年10月《时事公报》影像资料,让队员们聚焦于当年的抗疫故事。

队员钟雨艳和李冬悦深入研究这些资料,了解到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在抗战期间,于极端困难条件下主持生产数十万份鼠疫疫苗,其研发的血清挽回千万生命。《时事公报》中“钜祸!全体市民一齐起来扑灭鼠疫”的标题,还原了宁波民众与汤飞凡团队众志成城抗疫的场景。而展厅中汤飞凡与石井四郎肖像的对比陈列,更凸显了科学救死扶伤与人道主义犯罪的鲜明对立。

图为汤飞凡纪念邮票与战时抗疫文献展区。钟雨艳 供图

亲历者证言:永不磨灭的灾难记忆

93岁的毛翼虎老人作为1940年鄞县防疫处调查统计股副股长,是鼠疫灾难的亲历者。实践队对老人进行了深度访谈,老人回忆起疫区封控时“3米高的围墙沿开明街竖起,救护车鸣笛声昼夜不绝,第103具遗体被抬出时收殓工也染病倒下”的场景,并指向疫情地图讲述隔离区的惨状。这些鲜活的证言,让队员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日军罪行带来的深重灾难。

图为鼠疫亲历者毛翼虎讲述历史。周焱鑫 供图

青春誓言:在无声见证前郑重启程

在陈列馆内,“知行语林·甬江行”暑期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面对展墙上的遇难者名单与史料照片,庄重展开印有“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的鲜红横幅。队员们以这一行动表达对历史的铭记,以及传承爱国信仰、守护和平的决心。此次实践,队员们不仅是历史的参观者,更是历史的探究者与记忆的传承者。他们通过深入挖掘历史细节,让这段沉重的历史更鲜活地呈现在眼前,也让爱国精神在实践中得到传承。(通讯员 周焱鑫 李冬悦 钟雨艳)

图为实践队员周焱鑫、李冬悦、钟雨艳在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证主题展墙与“钜祸”历史展墙前合影。李冬悦 供图

历史并未封存于展柜,它如同开明街遗址上那块镌刻着遇难者姓名的黑色石碑,沉甸甸地矗立在甬城记忆深处。当年轻的目光穿透泛黄的报纸与冰冷的弹壳,那些被唤醒的不仅是84年前的哀鸣,更是新一代用行动镌刻的誓言:在触摸最深的民族伤痕后,那份赓续信仰、守护和平的决心,已然在甬江青年的血脉里澎湃奔涌。(通讯员 钟雨艳 李冬悦 周焱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雨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