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五老之声——那些藏在故事里的“奉献”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4 19: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风顺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6月30日至7月20日,洛阳理工学院智能车辆工程学院传承实践团走进洛阳市西工区,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团队以访问为新中国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老教育工作者为核心,通过深度倾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悟教育初心,以实际行动传承优良传统,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光彩。

精心准备,开启走访之旅

为确保走访活动扎实有效,实践团在前期做了充分筹备。团队组织成员系统参加访谈技巧专项培训,涵盖沟通礼仪、信息核实、史料记录等内容,同时备齐高清摄像机、专业录音设备等器材,为全面采集史料提供技术支撑。抵达西工区后,在当地街道办的协调对接下,实践团顺利完成对97岁的吴焯英和退休后仍坚持指导学生参与科创比赛的赵建树教授的访谈,通过文字实录、视频拍摄等方式,详细记录二人的工作经历、生活细节及心路历程,形成完整的口述史料。

不同年代里的坚守与奉献

吴焯英的经历镌刻着革命岁月的印记。访谈中,她珍藏多年的小军毯格外引人关注。1945年1月,她加入抗日队伍担任后勤人员,当时在威海地区,寒冬腊月里她仅身着一件小棉袄,组织了解情况后为她发放了这件小军毯,这份关怀让她始终将“永远跟党走”作为坚定信仰。抗战期间,她随部队辗转多地,经历多次战略转移,1947年1月1日,她在部队庄严入党。行军途中,她身中两处刀伤仍坚持前行;在被服厂负责沙线浆洗工作时,即便天寒地冻,也需用双手在刺骨的水中完成浆洗、捶打等工序,长期在恶劣环境中劳作,导致她患上严重的风湿病,骨关节变形,腰椎、髋关节受损,至今已接受七次大型手术。1957年,吴焯英投身地方建设,参与到洛阳理工学院前身洛阳建材校的创建工作中,为学校的初期发展贡献力量。退休后,她始终保持着对党的深厚感情,坚持以毛笔抄写党章,目前已完成六本抄本,字里行间体现着一名老党员的初心。

图为吴焯英讲述小军毯的故事图为吴焯英抄写的党章

与吴焯英的革命经历不同,赵建树的故事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教育工作者的担当。1985年,已在工业领域工作17年的他,敏锐意识到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毅然放弃熟悉的技术岗位,选择到洛阳建材校任教。凭借扎实的机械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快速适应教学工作,在日常教学中,他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深知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滋养。1989年,他因教学成果突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但荣誉并未让他停下探索的脚步。为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隔阂,他创新提出“项目嵌入”教学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有力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退休后,赵建树依然心系教育,主动承担起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的工作。为能清晰审阅学生的竞赛材料,他特意减少手机使用时间以保护视力,办公桌上常年摆放着厚厚的参赛作品,每一页都写满了详细的批注和建议,体现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热爱。

图为赵建树的“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宣传五老故事,传承五老精神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队对访谈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归档,通过学校官方公众号、官网等平台,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宣传吴焯英和赵建树的事迹。通过此次访谈,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五老”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真切感受到他们在烽火中坚守的信仰、讲台前耕耘的执着。这些带着岁月温度的故事,让“五老精神”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力量,使青年学子深刻理解到:忠诚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敬业不是刻板的坚持,而是对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奉献不是刻意的标榜,而是融入日常的点滴付出。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吴焯英的合影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赵建树的合影

访谈照见初心,传承点亮担当

访谈的结束,正是传承的开始。当“五老”们的故事在青年心中扎根,当他们眼中的坚定与热忱成为照亮前路的光芒,“五老精神”便不再是过去的印记,而是激励后人前行的动力。青年一代应带着从访谈中汲取的力量,将“忠诚”融入每一次选择,把“敬业”落实到每一份坚守,让“奉献”体现在每一步行动中。毕竟,对前辈最好的致敬,不是仰望,而是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以担当为笔,在时代的答卷上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赤诚与荣光,让青春在传承与奋斗中绽放绚丽光彩。(撰稿:宗雪婷 王风顺 图片:冯恒烨 张子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风顺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