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棉老兵“兵心灿烂”突击队走进东里寨对话木雕传承人

发布时间:2025-07-24 12: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颖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青春助力‘‘百千万’’|红棉老兵“兵心灿烂”突击队走进东里寨对话木雕传承人

大学生云报715日讯(通讯员:高佳宜) 光漫过潮南区东里寨的石墙,将斑驳的古寨染上温暖的金边。红棉老兵 “兵心灿烂” 突击队的队员们走进这座百年古寨,在樟木清香萦绕的匠坊里,与潮汕木雕东里寨唯一传承人郑建鹏师傅的相遇,成了这个夏天最动人的 “非遗课堂”。在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的热潮中,这场跨越兵心与匠心的对话,让劳动精神的火种在青春心中悄然燎原。

古寨寻匠:在刀锋与木纹间读懂坚守

推开匠坊木门,58 岁的郑建鹏师傅正俯身工作台,刻刀在樟木上游走,飞溅的木屑如碎金般闪烁。这一幕,让见惯了电子屏幕的队员们瞬间安静 —— 这位在古寨中坚守近四十载的守艺人,正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 “择一事、终一生” 的执着。

图为传承人郑师傅制作木雕图片(摄:彭成钲)

听郑师傅讲述学艺往事,队员们眼中满是敬佩。15 岁拜师,锋利的刻刀曾无数次划破手指;花纹润色时 “毫厘之差,神韵尽失” 的煎熬,是日复一日的修行;三十多岁因腰伤短暂转行,卧床十余日仍心念木雕,伤愈后毅然重返工作台。“还是不想放弃”,简单的话语里,藏着匠人最动人的倔强。经年累月的久坐让双腿酸麻,他靠踱步缓解;家中兄弟五人唯他执此冷门之业,家人的默默支持成了最暖的光。他修复过各个祠堂的雕梁画栋,制作过逾百斤的大件木雕,用珍稀红木雕琢过传世之作 —— 这些作品里,有对技艺的敬畏,更有对文脉的守望。“时间变化太快了,没人坚守了。” 郑师傅环顾匠坊的叹息,让队员们心头一震。 这声叹息里,是非遗传承的困境,更是坚守者的孤独。

图片是队员们向郑师傅采访图片(摄:彭成钲)

兵匠对话:在忠诚与守望中照见初心

“战士保家卫国,匠人守护文脉。这份坚韧,本就是相通的兵心与匠心!” 指导老师的话,让现场的沉默有了答案。当队员们的迷彩服与郑师傅的雕刀在木作台上并排陈列,两种 “忠诚” 在此刻共鸣:军人对国土的守卫,匠人对文化的守望,都源于对 “责任” 的执着,对 “热爱” 的坚守。

图片为指导老师与师傅对话交流(摄:彭成钲)

围坐交流时,队员们捧着亲手尝试雕刻的木作,指尖还留着木屑的温度。郑师傅眼中泛起的微澜,让我们明白:这场相遇不止是 “参观”,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那些为生活而刻的孤寂刀锋,因青春的靠近而重燃 “为热爱而传” 的火焰;而队员们,也在这刀锋与木纹的对话中,读懂了 “劳模精神” 的内核 —— 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付出。

图片为郑师傅向队员们展示木雕制作过程(摄:彭成钲)

实践赋能:在百千万蓝图下践行青春使命

在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的蓝图下,非遗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密码,而劳动精神、匠人精神,正是滋养青春成长的养分。郑师傅用四十年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 “劳模”,是把平凡事做到极致;真正的 “匠心”,是让文化在时光中生生不息。

图为郑师傅年轻时被采访图片

离开东里寨时,夕阳为古寨镀上金边。队员们说,要把这份 “择一事、终一生” 的坚韧带回校园。这场兵心与匠心的相遇,已为他们的青春注入了最珍贵的 “实践课”——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在非遗传承的途中,青春的力量终将与坚守的力量同行,让劳动精神的火种在百千万的大地上,燃得更旺、传得更远。

图为突击队员与郑师傅的合照(摄:黄嘉铭)

撰文 | 谢泽林

图片 | 彭成钲

一审 | 高佳宜

二审 | 陈喜杨

三审 | 蒋俊

审核 | 陈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