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邮梦为码,计刻出发”志愿服务队赴江苏省南通市海门街道,联合补南村、高桥村、海影新村社区等6个关工委组织的“七彩假日”暑托班,开展 2025 年 “三下乡” 实践。
团队以文化传承、红色教育、乡村振兴、绿色行动四大模块为载体,把青春答卷写在江海大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启程 邮心向乡
晨光熹微,“邮梦为码”的行囊已鼓鼓地装满了教案、问卷与热忱,南京邮电大学的校门在身后渐远,满载着队员的憧憬与肩头那份沉甸甸的期许;“计刻出发”,车轮坚定地驶向江海交汇处的南通海门。
前方是未知的乡土,是孩子们清澈的眼睛,更是青年用七天青春去丈量、去倾听的实践征途。心,早已飞向那片等待耕耘的沃土。
图为出征合照
(二)文脉薪传 滋养童心
1、漆扇绘古韵 丝竹润童心
开篇首日,漆韵为引。
一泓静水、数滴彩漆,缓缓晕染、交融,转瞬拓印下流水与色彩共舞的肌理密码。千年古艺在掌心重焕生机,将大漆的深邃之美与匠心的永恒回响,如一枚温润的印记,悄然烙进童稚的心版——为静默流淌的非遗长河,漾开一圈青春的新漪。
图为漆扇体验
弦歌启幕,耆音传薪。
海门街道“五老”长者端坐堂前,为童蒙初启三日丝桐之训。扬琴清越穿云、二胡弓弦喑哑、大鼓槌落沉沉。华夏文明的韵律密码如一枚温热的火种,悄然埋进稚嫩的耳蜗深处——静待某日,于生命的长河中,共振出文化自信的磅礴和鸣。
图为传统乐器体验
2、国学润乡土 茶香绽新芽
枇杷茶文化体验中,从叶采青翠到火候精微的慢焙,及至砂铫初沸,玉盏沉浮于杯盏间是千年茶史凝结的露华。此间寻根,以穿越时空未曾断绝的文化清流,完成一场文化的醍醐灌顶。
图为枇杷古园茶文化体验
而在为期四天的国学文化辅导课堂中,平仄的韵律、典故的幽光、文字的温度,超越知识的授受,化作一场双向的濡染——所谓庠序之乐,教学相长,在古今交汇处、薪火相传时,产生了灵魂碰撞的微光与回响。
图为国学课程
课程结束,队员前往参观田园山水画史馆。在解说下,海门画派的发展历程逐渐清晰,“山水田园”定义也逐渐明晰:画作写实质朴,承载着海门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队员们汲取地方文化养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愈发坚定。
图为田园山水画史馆展览
(三)红色印记 砥砺初心
1、謇音绕耳畔 赤色绘新章
在张謇精神启蒙的航程中,孩子们循着由金榜题名的状元转身为实业巨擘的人生踪迹,叩问时空,体味先贤经世济民的深邃智慧与实业报国的赤诚担当。文化溯源的知识点亮历史的明灯,化作支撑民族脊梁的、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薪火。
而海门红色故事讲述中,从地下党的秘密活动到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每一段对革命历史的具象化,都传递着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强化红色基因的传播与传承。
图为张謇精神学习
2、追寻红色足迹 共绘百米峥嵘
以艺术之笔,绘历史长卷,通过涂鸦画的形式,孩子们在创作中感悟先辈之志,在互动中砥砺奋进之心,在传承中筑牢精神根基。
而当战邮岁月的故事在课堂流淌,历史不再是尘封的符号,战邮的薪火正汇入血脉——这堂穿越硝烟的启蒙课,在新一代心间筑起巍峨的精神基站,让永不褪色的红色电波,激荡成支撑未来的基因链。
图为画卷活动
图为红色校史学习
(四)田野躬行 智探振兴
1、阡陌问农桑 青春话振兴
躬身乡野,队员们的身影融入阡陌之间。与土地深度对话,不仅解码了现代农业的创新基因,更悄然点燃了队员们心中探究科技赋能农业的星火,为未来之路沉淀下坚实的乡土认知。
收发一份份问卷,在村民晨昏絮语的絮叨里,触摸乡土最原生态的温度;聆听童声与乡音的交响,让振兴的深意与可持续的分量,沉甸甸地烙印在每位队员心间——那是土地赋予的,最朴素的真理与最厚重的责任。
图为乡村振兴调研
叩开会议室的门扉,队员们直面乡村发展的决策前沿。围绕乡村振兴的蓝图擘画、特色产业的精准落子、攻坚克难的现实壁垒以及青年人才的迫切呼唤,一场深度访谈在海门街道农业农村局局长案头展开。
凭借多年深耕的实践智慧,局长如智囊倾囊,其真知灼见为队员们拨开了政策与田野间的迷雾。这场与一线掌舵者的对话,不仅成功架起了象牙塔理论与乡土实践间的初道桥梁,更在队员心中激荡起深沉的叩问:在广袤的乡土中国,以己所学,何以真正躬身入局?——答案,已然在对这片土地的凝视与思考中,日渐清晰。
图为采访海门街道农业农村局局长
(五)绿动未来 青春担当
1、“邮”青课堂:播种绿色的种子
每天开设的可持续发展系列课程中,涵盖绿色环保、水下生物、气候行动等五大主题,将环保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强化儿童"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的责任意识。
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的创新形式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彰显当代青年担当绿色使者的行动力,在青少年心中深植绿色发展种子,生动诠释了青年一代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责任担当。
图为可持续发展课程
1、绿动双线:田野实地体验
带着小朋友们踏入松软的田埂,城市的喧嚣瞬间被泥土的清香与草叶的窸窣涤荡。贴近稻穗抽穗的呼吸,辨识瓜藤攀援的触角;抚过带晨露的叶片,细数生态沟渠里自在游弋的生命;果林的浓荫下,聆听农人讲述如何与土地温柔相处。
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双脚丈量大地的真实触感,只有感官全然打开时,对脚下这片蓬勃生机的惊叹与好奇——这最鲜活的“绿色课堂”,已将和谐共生的密码,连同土地沉静的力量,悄然种进一颗颗纯净的心田。 此刻的田野,不仅是风景,更是未来守护者心中,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关于可持续的、青绿契约的初稿。
图为田野实地体验
(六)尾声:总结温情 启程未来
七日光阴流转,海门街巷的晨曦暮霭、田野阡陌的泥土气息,都已深深镌刻进每一位队员的盛夏记忆。队员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故事的倾听者、田野的观察者,更是被乡土深刻教育的学子——它教会了责任的分量,让队员理解了“赋能”二字背后所需的情怀、智慧与脚踏实地的躬身力行。汗水滴落处,是成长的印记;乡土馈赠的,是生命的厚度。
赋能乡土之路道阻且长,但“邮梦为码,计刻出发”的信念已更加坚定。未来,无论身处何方,海门的故事、乡土的呼唤,都将提醒不忘此行的初心:以青春担时代之责,持续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智慧点亮梦想,用行动守护绿色,让“邮”程承载的点点微光,终能汇聚成照亮乡土美好未来的星河。
撰文 | 袁铭蔚 甘仲阳
图片 | 全体队员
审核 | 檀军 刘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袁铭蔚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