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杨佳佳) 为深入宣传秦皇岛长城文化,赓续长城精神,激发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传承使命,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山海解语团”社会实践队于7月4日至13日,在秦皇岛市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宣传长城文化,延续长城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实践团行走于巍峨雄关之间,深耕于史料典籍之中,更将长城的故事与温度,传递至社区、校园与特殊群体心间,以青春之声唤醒长城记忆,以创新之力赋能文化传承。
一、亲炙雄关,青简溯脉
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是一页历史,每一处关隘都是一个课堂。当实践团成员的身影融入老龙头、山海关、角山长城三处雄关时,感受到长城的魂魄在砖石间奔涌。海浪冲刷下岿然不动的老龙头,凝固着先民“襟海锁钥”的智慧与不屈意志;山海关箭楼森严的军事布局,无声诉说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浑史诗;角山长城近乎垂直的陡峭脊线,让汗水浸透的衣衫烙印下“筑城之艰”与“守土之责”的千钧重量。这三处景观,如同长城这部立体教科书的序章、正文与结语,让实践团在沉浸式的体悟中,触摸到长城作为民族脊梁的魂魄。
感知需以史料为基。团队深入秦皇岛市图书馆、秦皇岛市博物馆,以及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展开了密集的文献查阅与史料研习。在市图书馆古籍文献部,队员们系统梳理了地方志中关于长城修建、戍守的记载;在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和长城专题展览前,仔细记录长城的建筑结构演变、军事防御体系及沿线风土人情;中国长城博物馆的沉浸式展览与讲解,则让书本知识立体化,团队围绕明长城防御特点、山海关历史战役等关键问题深入研讨,为后续宣传积累了扎实的学术支撑。实地考察与史料研读双轨并行,让“长城精神”从抽象概念升华为具象而深沉的文化认同。
▲图为“山海解语团”老龙头集体照
二、薪火递声 文化润心
带着丰厚的认知积淀,实践团化身长城文化使者,走向社区人群。在秦皇岛市残联康复中心和颐和养老院,队员们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特色活动。面对自闭症儿童,他们用生动的图画和温柔的语言讲述《孟姜女传说》、《戚继光修长城》等故事,耐心引导孩子们画出心中的“小长城”;在养老院,团队成员教唱经典歌曲《长城谣》,悠扬的旋律勾起长者们的历史记忆,引发共鸣与合唱。团队还创编了一套简易有趣的“长城防御操”,模拟烽火传递、守城御敌的动作,在欢声笑语中让长城精神“动”起来,深受老人和孩子们的喜爱。
宣传的足迹延伸至社区与商场。团队设计制作的长城主题宣传海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秦皇岛段长城的独特魅力与历史价值。同时,队员们手持精心设计的“长城知识小问卷”,主动走向市民,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互动。问卷内容聚焦长城历史、建筑特色及秦皇岛段重要关隘等知识点,并巧妙结合中国长城博物馆的展陈精华。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市民踊跃参与答题,队员们耐心解答疑问,深入浅出地普及长城文化知识,在轻松互动中深化公众对本土长城遗产的认知与情感连接。
▲图为”山海解语团“带领自闭症孩子活动
▲图为”山海解语团“在商场进行活动宣传
三、创新赓续 科技赋能
实践团以创新形式赋予长城文化时代活力,倾力打造的微电影《记忆里的长城》,成为实践精神的生动注脚。影片巧妙融合实地拍摄的壮美长城影像与史料研究精华,以青年视角观照古今。它不仅深情凝视长城的雄姿与历史的厚重,更真实记录了团队成员不畏酷暑、深入调研、倾情宣传的奋斗历程,彰显了当代青年守护文化根脉的赤诚与决心。影片结尾,团队成员立于长城之巅的集体宣言,铿锵有力,传递出传承长城精神的坚定信念。
同时实践团充分发挥创造力,设计制作了独具匠心的长城主题文创产品。AR交互式明信片成为点睛之笔:扫描明信片上的角山长城或老龙头图案,手机屏幕即刻动态呈现历史烽火场景或再现长城建造技艺,实现“科技让历史触手可及”。文创设计深度提炼秦皇岛长城文化基因:将老龙头澄海楼的飞檐灵动、山海关城砖的沧桑肌理、角山长城敌台的雄浑轮廓等标志性元素,巧妙融入笔记本、徽章等日常用品之中。设计风格兼具古朴神韵与现代气息,使传统文化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这些成果不仅是实践智慧的结晶,更是面向未来的长城文化传播载体。
▲图为”山海解语团“商讨微电影脚本
躬行于长城脚下,山海解语团的足迹烙印在秦皇岛长城的砖石之上,更将长城“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坚韧不屈、守望和平”的精神内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展望未来,山海解语团必将联动线上线下平台,传播实践硕果,让秦皇岛长城故事传颂不息。长城文化,将在代代青年的接续讲述中,历久弥新,永续辉煌;更将在青春活力的浇灌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华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寒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