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青少年财经素养普及,2025年7月14日至18日,西南财经大学青芒财经π创研实践队前往成都市温江区凤凰社区与和盛镇,同步开展“青芒财经π·青少年素养孵化计划”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依托财政、金融等学科优势,通过沉浸式财经课程、游戏化教学设计与多元融合体验,为6-12岁青少年开展一系列财商启蒙活动,引导其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消费观和安全意识。
沉浸式课堂:凤凰社区的阶梯化财商启蒙
在凤凰社区,实践队围绕“认知一技能一实践”三阶段教学逻辑,设计五日阶梯式财经启蒙课程,结合实地参访与课堂教学,使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活动首日,实践队带领儿童走进西南财经大学货币金融博物馆,通过讲解员实物展示,从贝壳货币讲到电子支付,系统介绍“以物易物一实物货币一金属货币一纸币一电子货币”的演化过程。参观后,孩子们动手制作“历史货币卡片”,并在“货币演化大富翁”游戏中比拼所学,巩固认知。
(图为孩子们在西南财经大学货币金融博物馆观察古代钱币/张雅娜 供图)
在以“储蓄的秘密宝藏”为主题的第二日课堂中,实践队借助DIY储蓄罐引导儿童思考储蓄目标与行为。课程设置“10元分配游戏”,帮助孩子理解储蓄、消费与分享的关系。一位家长表示,孩子从中学会为心愿设立储蓄计划,“以前看到玩具就吵着要买,现在开始记录进度,主动说要存够再买’。”
(图为孩子们展示DIY储蓄屋作品/张雅娜 供图)
“遇到过期零食,能不能要求超市赔偿呀?”7月16日,凤凰社区的活动室里,西南财经大学青芒财经π实践队志愿者抛出问题,一场以“消费者权益小战士”为主题的财经启蒙课堂正式开场。实践队为孩子们准备了情景卡片、维权流程图、仿真购物小票等道具。课堂从“购物陷阱大发现”游戏切入,孩子们分组抽取卡片,识别“虚假宣传”“三无产品”等消费陷阱。接着,实践队模拟“维权小剧场”。志愿者扮演推诿责任的商家,孩子们化身“小战士”维权。在一次次模拟维权中,孩子们学会辨别消费陷阱,掌握“保留证据一沟通协商一投诉举报”的维权步骤。为深化认知,实践队设置“权益守护挑战”:让孩子们以“消费者权益”为主题创作手抄报。大家发挥创意,有的用漫画揭露消费陷阱,有的用图表梳理维权流程,将课堂所学融入画笔。
(图为孩子们创作的消费者权益主题手抄报/张雅娜供图)
在第四日“收支平衡魔法术”课程中,8组家庭参与亲子协作,通过“家庭收支记账挑战”,孩子记录日常收入支出项目,家长引导区分必要与非必要消费。随后,儿童手工制作储蓄罐,并书写个人财务目标。多位家长反馈,课程促使孩子对花钱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理解,主动开展计划性管理。
压轴课程“财经奇幻总动员”于7月18日举行。活动通过“知识贴纸竞拍”与“创业市集”激发孩子综合应用所学。在模拟竞拍环节,孩子们根据课堂表现积累“贴纸货币”,自主竟拍奖品,学习价值判断与资源分配。在市集体验中,儿童售卖自制手工艺品,在实践中理解诚信交易、商品价值等基础财经概念。
融合式探索:和盛镇的多元财经实践
在和盛镇,实践队将财经知识融入艺术、体育等素养课程,结合农村儿童兴趣与认知特点,通过跨学科融合推动财商启蒙。7月15日,实践队开设“防溺水+防诈骗”双主题课堂。通过情景模拟与问答互动,强化“不贪小利”“不私自下水”等安全意识。“陌生人给零食怎么办?”“不能要,可能是骗局。”课堂中,孩子们积极作答,展示出对危险识别能力的提升。7月16日的植物科普活动中,志愿者引导儿童以树叶制作拓印画,并类比“树叶如金钱,需善用其价值”,帮助儿童初步理解资源利用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在“你画我猜”游戏中,关键词“储蓄罐”“购物车”等财经概念频繁出现,在互动中潜移默化渗透财商教育内容。
跨越课堂:财经启蒙的家庭回响与实践延续
五天活动中,实践队坚持“游戏化教学+实物操作”策略,充分适配不同年龄段儿童认知差异。对于不识字的低龄组,采用图片、手势等非文字方式教学;对于高年级组,则设置“家庭预算提案”等更具挑战性的任务,鼓励独立思考与家庭沟通。
据统计,此次实践共覆盖两地约55户家庭,累计授课时长超过55小时。团队在活动中产出青少年财商成长手账20份、实践推文5篇、原创课程教具10套。实践过程中,家长与社区积极配合,部分家庭表示活动结束后仍延续家庭记账与目标储蓄习惯。
一位凤凰社区家长表示:“过去孩子对钱没概念,现在会计算自己零花钱,设目标、做计划,变化非常明显。”实践队志愿者也在总结中提到:“从'钱能干什么’到'钱该怎么用‘,孩子的转变,是我们最想看到的成果。“
(图为青芒财经π实践队与凤凰社区孩子们的合影/彭炳钰 供图)
高校赋能社区:在基层播种财经素养
“财经素养是青少年成长的基本能力之一,尤其在当前消费环境中,提前树立理性意识尤为重要。”指导教师刘老师指出,本次实践以“高校服务基层、教育反哺社会”为理念,尝试将高校专业教育优势转化为面向儿童的公益课程资源,
推动财经知识向基层延伸。
未来,西南财经大学青芒财经π创研实践队将继续探索“教育+公益+科研”结合的实践路径,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校地合作,为更多青少年播下理性思维与责任意识的种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思喆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