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杜俊龙 张盟) 在北京这片孕育创新的热土上,科技的星火正以燎原之势,书写着赋能民生的动人篇章。7月中上旬,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智启新程·AI赋能”赴北京社会实践青年力行团踏入北京科技高地,开启了一场关于科技惠民的探索之旅。
科技深耕:锚定民生需求的创新实践
在中国自动化研究所,手术机器人以微米级精度突破传统手术局限,分子影像技术攻克早期病变诊断难题;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智能物流产线,借数字孪生与大模型驱动,推动物流向“更快更准更简”转型;中国联通AI智能体实现在线应答,让每个需求都被及时回应。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创新发展,实则共同呼应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到各领域专项政策,核心指向始终是“让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图为实践队师生在中国自动化研究所开展互动式现场教学
政策同频:激活科技惠民的协同力量
科技与民生的深度交融,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托举。从“健康中国 2030” 对医疗技术创新的部署,到 “制造强国” 战略对智慧物流降本增效的指引,再到数字社会建设对公共服务便捷化的布局,国家政策始终为科技发展锚定民生方向。无论是守护健康的医疗突破、畅通生活的物流升级,还是普惠民生的服务优化,本质都是将政策蓝图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拆解为一个个可落地的技术方案。当这些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生活场景,我们看到:政策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蓝图,而是无数科研者、从业者将“应该做”转化为“如何做”的行动指南,最终形成“政策引导创新、创新反哺民生”的良性循环。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智能物流产线
青年接力:续写惠民篇章的行动担当
经过此次探索之旅,实践队的成员们读懂了科技赋能生活的“民生答卷”,更深刻体会到:科技惠民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不能止步于实验室外的观摩赞叹,也不能困在纸上谈兵的理论推演。真正的使命在于:将震撼转化为有深度的思考,将思考沉淀为切实可行的方案,将方案落地为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果 。
图为实践队员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庄严宣誓
在科技与民生的交汇点上,当代青年既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更应成为续写篇章的实践者——以科技为笔,书写与时代同频的青春答卷,让青春在“惠民筑梦”里扎根,在“智启新篇”中闪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