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红烛同心” 社会实践队的文化探寻之旅持续推进。队员们的脚步从醇厚的酒香转向诗意的油纸伞,最终回归至质朴的田埂与民居之间。从一把油纸伞的精巧工艺,到一寸土地的温热肌理,再到一声声家长里短的亲切交谈,队员们在婺源的乡土画卷中,深切感受着非遗的匠心之美与村民的生活脉动。
▲图为队员与非遗匠人的合照
一伞一世界一艺一传承
实践队一行人来到婺源非遗体验中心,探访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文创品牌 ——“矛文女元” 油纸伞厂。品牌负责人向队员们解读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矛’代表锐利坚韧,‘文’蕴含文华辞彩,‘女’象征姿容德行,‘元’寓意四季之始”,旨在以艺术呈现传统美学,在守正创新中弘扬文化遗产精神。
▲图为队员了解油纸伞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这里,队员们系统学习了一把高品质油纸伞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从寓意 “福禄” 的葫芦头设计,到便于开合的 “筑脑”工艺,再到包裹伞面的古布盘扣,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巧思。尤其是 “穿线” 环节,匠人用三股棉线在伞骨间穿引交织,形成精美的几何图案,既加固了结构,又美化了伞的内部;而 “糊伞边”、“上桐油”、“绘画”、“收卷” 等五道核心工序,更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队员们了解到,一把伞需经过 “三刷三晒” 的桐油工序,才能最终具备防雨防水的实用功能。
▲图为非遗匠人制作油纸伞
▲图为队员学习油纸伞的制作过程
理论学习后,队员们在一位工匠奶奶的悉心指导下,亲身体验了 “穿线” 工序。当棉线在指尖穿梭,将一根根伞骨牢固连接时,大家才真切体会到这项工艺的精细与不易。随后,队员们与一位来自甲路村、拥有六十年制伞经验的老师傅深度交流。老师傅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油纸伞背后的兴衰故事与技艺传承的坚守,让队员们对这份 “指尖上的非遗” 更添敬意。
▲图为队员体验“穿线”工序
赤脚踏入田埂心灵回归土地
告别油纸伞的诗意雅致,下午在石门村俞书记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开展了当天最 “接地气” 的活动。他们来到田间地头,与一位正在辛勤劳作、施肥浇水的农民大伯并肩劳作。
▲图为队员参与当地农耕
队员们用脚掌感受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每一丝温度,亲手触摸茁壮成长的农作物,与大伯聊着农事、收成。这一刻,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真正融入了这片最美的乡村风景。从上午探访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下午回归孕育一切的土地本身,队员们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溯源之旅,真切体会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的深刻内涵。
夜访百姓家共话石门情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实践队队员们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开启了一场更为深入的 “走村访民情” 活动。他们挨家挨户走进村民家中,开展深度宣讲与访谈。围坐交谈中,队员们悉心倾听,从老百姓最真实、鲜活的口述中,了解他们记忆里的石门村。
▲图为队员夜间访谈当地居民
话题从村庄的历史变迁,聊到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善;从蓝冠噪鹛的保护,谈到查氏米酒、徽派建筑、“三雕” 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村民们用质朴的语言,讲述着村落与他们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故事。这些口述历史,为实践队员的研究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也让他们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从政策文件和产业数据,深化为一个个具体温暖的家庭故事和生活变迁。
▲图为队员夜间访谈当地居民
一天的行程中,队员们既触摸过油纸伞的精致骨架,又感受过孕育万物的温润泥土,更聆听了村民们对家乡的深情讲述。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和访谈,更是一次心灵的沉浸与洗礼,让队员们对 “乡村振兴” 这一时代命题,有了更为完整、深刻且充满人情味的理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灿春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