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百千万工程”——南华学子解码珠海乡村振兴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3 15: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浩琦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近日,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金鹰筑梦队”师生深入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开展为期数日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团队聚焦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与红色文化传播三大主题,走进小托村、白蕉镇中心小学及月坑村,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实践授课等形式,学子们以青春视角洞察基层治理新貌,用专业智慧赋能地方发展。

小托村调研:解码和美乡村的“治理密码”

“青砖黛瓦映水塘,瓜果飘香满庭芳”——这是小托村留给实践队的第一印象。7月11日,团队来到白蕉镇小托村,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主题展开调研。还亲身体验了村里的“一村一品”蕉芋粉条,感受特色产业发展活力。

在村党总支书记梁凤香的介绍下,村庄发展路径清晰呈现:以农业养殖为主,党建引领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蕉芋粉条等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络覆盖斗门供销社、珠海明湖及大铲叉烧、益美等知名餐饮企业,并曾亮相珠海航展、唐家古镇进行推广。

环境治理同步推进: 建设垃圾分类中心,配备专职督导员和宣传指导员;2022年完成污水处理站升级及3324米污水管网建设,确保达标排放;实施“绿美小托”行动,近两年围绕“五边四旁”和绿美鱼塘,种植落羽杉、紫花风铃木等树木2438棵。通过宣传、培训和奖励机制,村民对垃圾分类等工作的参与度逐步提高。

实践队员们亲身体验了本地蕉芋深加工制成的特色粉条,直观感受到“合作社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的成果。“一根粉条连接土地与市场,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队员冯锦浩在笔记中写道。这让大家深刻理解了“小特产”如何撬动“大民生”,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

▲图为金鹰筑梦队成员访谈小托村村民

校园访非遗:探寻传统文化的 “传承路径”

带着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考,团队的目光转向文化根脉的延续。 在白蕉镇中心小学,教导处主任周友胜道出心声:“非遗传承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要让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

调查发现,该校“430课后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开设音乐、人工智能等课程,周一创客兴趣班吸引20余名学生。劳动课则巧妙融入本地非遗——通过包粽子、做艾饼、制咸茶等活动,并邀请家长志愿者协助。虽无固定教材,但学生兴趣盎然。

竹编技艺的传承困境令人深思。 市级非遗传承人邓家龙介绍,竹编成品经久耐用,却因塑料替代和收益微薄(一天仅几十元),连子女都不愿学。“年轻人不愿学啊…唯有小学生好奇围观,但能坚持的几乎没有。”老人将希望寄托于大学生寻找传承人。

实践队员在亲身体验竹编后,深感“从零开始、贵在坚持”的不易。基于调研收集的“希望有非遗手作课”等学生建议,团队结合学校实践,初步构思分层教学方案,为开发校本课程奠定了基础。

▲图为金鹰筑梦队成员与学生共同完成非遗作

月坑村实践:激活红色资源 探索振兴“新引擎”

调研的最后一站,聚焦红色资源的转化利用。 在月坑村,团队与陈委员深入交流,梳理出关键要点:产业以农旅为主,受水源保护限制工业,需扩大推广农旅融合模式;通过沟通与合理补偿协调矛盾;计划探索“红色+非遗”文旅路线。队员们参观了五圣宫,聆听谈老师讲述革命历史。更将红色教育付诸行动: 团队为近40名小学生开设红色实践课,通过情景剧再现斗门起义、教唱红色童谣,激发孩子们的家乡自豪感。

▲图为金鹰筑梦队成员走访月坑村红色历史

此次珠海之行,“金鹰筑梦队”深度解码乡村振兴实践:在小托村,见证“党建+合作社”驱动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在校园,探寻非遗困局并构思传承方案;在月坑村,挖掘红色富矿,谋划“红色+非遗”融合路径。这不仅是青年学子深入基层的实践课堂,更是一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为珠海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撰文|林桂妃

图片|谢桂淋

审核|赵浩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浩琦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