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瓦当到八段锦:益星小队实践团在大理写就的支教暖章

发布时间:2025-07-23 15: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孟令晔 王帆   阅读 7.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王帆)七月的大理州大仓小学,阳光透过桉树洒下斑驳光影,宁夏大学勤学书院益星小队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们正用一堂堂精心设计的课程,为山间的孩子们编织着五彩的暑期记忆。714日至17日,团队围绕“撒开脚丫——儿童舞动成长”主题,陆续开展了彩泥、创意纸杯、瓦当文化、拼图积木、八段锦等特色课程,在知识传递中守护童心,在互动体验中播种希望。

一、“指尖上的彩泥魔法”——捏出童趣大世界

714日的午后,一场充满童趣与创造力的“彩泥捏捏捏”课程热闹开课,志愿者杨梅花用一双巧手和满腔热情,带领孩子们走进了五彩斑斓的彩泥世界。

课堂上,志愿者以“玩中学、学中创”为理念,将复杂的造型技巧拆解为简单易懂的步骤。她先从基础的揉、搓、捏、压等手法教起,拿着彩泥结合生活场景引导:“想想你们爱吃的水果、见过的小动物,试着用彩泥把它们变出来吧!

课程中,孩子们的表现格外亮眼。有的专注地将彩泥搓成细条,拼出“彩虹桥”;有的发挥想象,把黄色和棕色结合,捏出“会笑的小鸭子”;还有的几个小伙伴合作,用各色彩泥堆砌出“童话城堡”。原本安静的教室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志愿者与学生互动

(图学生展示成果)

二、“纸杯里的彩虹世界”——创意手工课上的想象绽放

715日的创意纸杯课上,志愿者杨亚琴带来了纸杯、五彩卡纸、剪刀和双面胶,却没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纸杯可以变成什么?”抛出问题后,孩子们的创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有的把纸杯剪成一朵漂亮的七彩花朵,有的用彩纸贴出“会唱歌的小火车”,还有的组合多个纸杯搭成“城堡”,说要“送给没见过的远方朋友”。年级的彝族女孩阿依拿着自己做的“纸杯雏菊”,兴奋地举过头顶:“老师你看,它跟着太阳转呢!”志愿者们没有纠正“纸杯不会转”,反而笑着说:“你的想象力让它拥有了魔法呀。”这堂没有“标准答案”的手工课,让孩子们在剪剪粘粘中,触摸到了创意的温度,也让“美”的种子在指尖悄悄发芽。

小朋友与自己的作品合影

(图小朋友们在展示自己的作品)

(图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们合影留念)

三、“瓦当上的千年故事”——历史课里的文化密码

看,这上面的龙纹,藏着古人对风雨调和的期盼呢!”716日的历史文化课上,团队成员倪荧彬指着展板上的汉代瓦当拓片,将孩子们的目光拉回千年前的屋檐。她带来的不仅有图片,还有亲手制作的瓦当模型——青灰色的陶片上,饕餮纹、云纹、莲花纹清晰可辨。“古人把愿望刻在瓦当上,就像我们把心愿写在贺卡上”,志愿者用类比拉近历史与童心的距离,再让孩子们用彩笔绘画喜欢的纹样。年级的罗罗出一个“虎头瓦当”,认真地说:“我要把它送给爷爷,他说老虎能保护家。”当传统纹样在孩子们的掌心重生,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文化基因,在山野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志愿者老师在讲解羽人瓦当

四、“积木拼图里的协作密码”——逻辑课上的智慧闪光

717日的拼图积木课,成了一场“小小的团队攻坚战”。志愿者将孩子们分成5组,每组发放一套打乱的趣味拼图和卡通人物积木——有蜘蛛侠库洛米心想事成大熊猫等等。“单靠一个人很难完成,试试分工合作吧?”助教老师王帆的提示让孩子们迅速行动:有的负责找边缘色块,有的专注匹配图案细节,争执时会有人说 “你看这块梯田的颜色和你手里的山是连在一起的”,配合默契时又会齐声欢呼。当最后一块拼图归位,完整的“家乡全景图”在桌上展开,孩子们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拼的小块,合起来才是最美的风景!”这堂藏在积木里的课,不仅锻炼了逻辑思维,更让“协作”二字,在孩子们心中有了具体的模样。

成果展示

小朋友们与拼图作品合影

(图助教老师与小朋友们展示拼图作品)

五、“晨光里的八段锦”——传统功法里的身心修行

每日清晨的操场,总回荡着“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的口诀。714日起,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练习八段锦,从“两手攀足固肾腰”的拉伸,到“攒拳怒目增气力”的发力,每个动作都被拆解成童趣的比喻:“像小树苗一样往上长”“像小猫伸懒腰一样舒展”。起初,孩子们总忍不住笑场,可练着练着,动作渐渐标准,呼吸也跟着放缓。“老师,练完觉得后背暖暖的”“我今天没赖床,想早点来操场‘长高’”,孩子们的反馈成了最好的肯定。当传统养生功法遇上山间的晨光,不仅强健了体魄,更在一招一式中,让“静以修身”的种子悄悄扎根。

10 团队成员带领同学们学习八段锦

四天的课程如一串珍珠,串联起知识与欢乐,也见证着孩子们的蜕变。从对身体的懵懂认知到主动守护,从手工创作的天马行空到历史文化的悄然浸润,从独自摸索到协作共赢,再到传统功法中的身心调和,益星小队的志愿者们用真诚与创意,让“山野星光”照进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瞬间。而这些发生在大理山间的教育故事,恰是“三下乡”活动中,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

11 团队成员教学楼前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孟令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