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路上|探寻荆楚雅韵 华中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邂逅汉绣楚香之美

发布时间:2025-07-23 13: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冰鑫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李冰鑫)为深入了解荆楚非遗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6人,在武汉开启了一场为期七天的汉绣与楚香非遗探寻之旅。从博物馆的静态观摩到传承人的亲口授艺,从理论学习到亲手制作,队员们以“耕读”之心,步步深入,触摸荆楚非遗的千年脉络,体悟传承的温度与青年的使命。

访汉绣传承,悟 “线若文心” 的针底春秋

“汉绣的针脚,得像武汉人的性子——扎实又鲜活。”实践团首站来到武汉汉绣博物馆。馆内陈列的一幅幅汉绣作品令团队成员叹为观止:红底绣龙的作品气势磅礴,金线勾勒的“福”字喜庆灵动。团队深入了解了汉绣的历史脉络——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清,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队员们在驻足凝视与交流探讨中,初步感受到汉绣作为武汉文化符号的深厚底蕴。

实践团队成员张旭红、陈孜妍、王滢于汉绣博物馆驻足欣赏汉绣作品(李冰鑫摄)

团队也十分有幸走进汉绣大师石玉香的工作室,在石玉香老师的工作室,伟人肖像、飞天形象等汉绣作品栩栩如生,尽显技艺精湛。交流阶段,石老师回忆了自己八岁起跟随太奶奶学习汉绣的缘分,对大学生参与非遗传承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大学生动手和学习能力强是传承优势,同时也理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建议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实践团队与汉绣传承人石玉香老师面对面交流(李冰鑫摄)

随后,石玉香老师专门为队员们开设针法教学课,从最基础的“齐针”讲起。队员们从穿针打结的笨拙开始,在石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尝试用学到的针法绣制简单图案。有人被针扎了手指仍不肯停,有人对着歪扭的针脚反复调整,当第一片齐针绣的花瓣初具模样时,大家终于懂得:那些博物馆里惊艳的绣品,是用无数这样的日夜与耐心,一针一线“熬”出来的。从旁观到动手,队员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丝线的温度,更是传承者掌心的坚守。

石玉香老师传授给实践团队汉绣基础针法(王逵摄)

品楚香雅韵,感 “纫兰为佩” 的楚地风流

“一句楚辞一味香,屈原佩兰明志,楚香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实践团走进楚香书苑,与楚香第六代传承人陈述杰老师展开深入交流。书苑内古色古香,墙柜中整齐排列着装有各类香草的小抽屉,沉香、艾草等香气交织,营造出浓郁的楚香氛围。陈老师为队员们梳理了楚香的千年发展脉络:从神农尝百草的“香药同源”,到商周祭祀的“香脉”通天地,再到屈原以香明志,历经汉唐融合、明清普及,楚香本是生活日常,却因文化断代被误贴“宗教烧香”标签,推广面临困境。

团队成员李冰鑫、陈孜妍与非遗楚香传承人陈述杰交流(李凯发摄)

谈及大学生传承非遗,陈老师从楚香的“生活性”出发,提出“物质+非物质”的双重课堂理念:物质层面,种植香草、调配香方是“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实践;非物质层面,楚香串联儒释道思想,体现“人与自然共生”智慧。他鼓励学子们利用互联网工具将香方、种植等内容转化为短视频和文创,让楚香“潮”起来;做生活体验官,组织香草种植、香包制作等活动,让楚香回归生活;当文化解读者,挖掘楚香哲学,传播其共生、包容智慧。

实践团以楚香制作为实践画上句点。在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学习香料搭配比例,动手制作福字香牌和香囊。从松散香泥到精致 “福” 字造型,从香料填充到香囊封口,队员们相互协作、请教老师,在亲手操作中体会到楚香制作的不易与乐趣,也更深感悟到楚香所承载的古人生活智慧与审美。

团队成员李凯发动手制作福字香牌(王滢摄)

耕读研学悟非遗,学子力行续 “楚韵风华”

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队员们从对汉绣、楚香的陌生到逐渐了解、亲身体验,在“耕读路上”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文化浸润。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对话、对技艺的学习与实践,团队不仅触摸到荆楚非遗的历史脉络,更感受到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精神,对非遗传承的意义与青年责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实践团成员表示,此次探寻之旅让他们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能融入现代生活的“活态文化”。未来,他们将努力成为汉绣、楚香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者,运用所学知识与青年视角,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珍贵非遗的魅力,为荆楚文脉的延续与弘扬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李冰鑫

摄影:李冰鑫、李凯发、王逵、王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冰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