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粤北山区,暑热未消。7月8日至9日,“织就非遗青年派”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调研团队深入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核心区域,围绕墩头蓝染文创产品的市场需求展开实地调研。通过精准投放问卷、街头访谈、政企座谈等形式,与200余名不同群体的受访者深度交流,收集一手市场反馈。这场扎根一线的调研,不仅勾勒出墩头蓝文创的市场现状,更为传统技艺与现代消费的接轨找到了破题思路。
一、街头巷尾:多元群体的真实声音
彭寨镇的清晨,调研团队兵分三路,在墩头古村、商业街、文化广场等场所铺开调研阵地。问卷设计涵盖消费意愿、价格接受度、产品偏好等维度,访谈对象则覆盖本地村民、返乡青年、游客、商户及政府工作人员等多元群体,确保数据的全面性与代表性。
图为队员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采访。邱杰敏摄
“这蓝染布做的围裙好看是好看,但不耐脏,用几次就显旧了。”在农贸市场,卖蔬菜的李阿姨拿着样品围裙坦言。她的话道出了部分实用主义消费者的顾虑——传统蓝染布料虽美观,但在耐用性、易打理程度上与现代面料存在差距。而在镇上的奶茶店店主小林则对蓝染文创表现出浓厚兴趣:“如果做成杯套、帆布袋这些轻便的文创品,愿意批量采购,年轻人拍照发朋友圈肯定火。”
在与旅店老板的交谈中,他们提出了更具体的需求。“现在游客喜欢‘可体验、可带走’的产品,”经营民宿的阿姨建议,“可以开发蓝染体验包,包含迷你染缸、小块布料和教程,让游客能亲手制作小物件。”
图为队员对旅店老板进行交谈。
两天的调研中,团队共回收有效问卷242份,记录访谈笔记3万余字。数据初步显示:35岁以下群体对蓝染文创的接受度达78%,但超过60%的受访者希望产品在实用性上改进;价格方面,30-80元区间的文创品最受青睐,超过200元的产品购买意愿明显下降;产品类型上,日常服饰、家居装饰、文旅体验位列需求前三。
图为队员根据调研结果制作的图表。
二、数据背后:市场需求的痛点与机遇
夜幕降临,调研团队在驻地连夜整理数据,一张张问卷、一段段访谈录音逐渐拼凑出墩头蓝文创的市场画像。分析发现,当前市场存在“三大矛盾”,既是痛点,也是转型机遇。
传统工艺与现代需求的矛盾最为突出。问卷显示,50.41%的受访者认可蓝染技艺的文化价值,但仅4.55%的人购买过相关产品。“品牌小众”“款式老气”是主要劝退原因。正如镇中学教师王老师所说:“蓝染纹样很美,但做成传统长衫、被套不符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得往日常化、轻量化转型。”这一点在青年群体中尤为明显,他们期待蓝染元素与文具、数码配件、户外用品等现代载体结合。
价格定位与消费预期的矛盾制约市场拓展。纯手工蓝染产品因工序繁复,成本居高不下,一件基础款蓝染衬衫定价多在200元左右,长衫和长裙达到800元甚至上千元,而调研显示消费者心理预期集中在100-200元。“不是不愿意为传统技艺买单,而是觉得性价比不够。”做电商的小陈算了一笔账,“机器印花的类似款式只要几十元,手工蓝染的溢价空间需要靠设计和故事来支撑。”
三、政企民三方:共寻传承与市场的平衡点
9日下午,调研团队邀请镇政府工作人员本地商户代表召开座谈会,将调研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集中反馈,共同探讨破局路径。座谈会上,各方观点碰撞,形成不少建设性思路。
图为队员对政府人员进行访谈。甘思晴 邱杰敏摄
一位镇政府工作人员首先表态:“政府将加大对非遗工坊的扶持,一方面补贴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对接电商平台,降低销售门槛。”他提到,正在规划的“非遗研学路线”将把墩头蓝体验纳入其中,通过文旅融合扩大市场曝光。商户代表们则聚焦渠道与营销。“可以和镇上的民宿、餐馆合作,推出蓝染主题套餐,住民宿送蓝染小礼品。”经营农家乐的刘老板建议,“线上可以搞‘蓝染DIY直播’,观众下单材料包,跟着传承人学染布,增加互动感。”
座谈会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墩头蓝文创的破局不能单靠“卖产品”,而要构建“文化+产品+体验”的生态链。既要保留手工技艺的核心价值,又要通过设计创新、渠道拓展、文化赋能,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离开彭寨镇时,调研笔记上的字迹已被汗水浸湿,但每一条建议、每一个数据都格外清晰。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不仅是市场需求的真实反馈,更是传统技艺寻求新生的希望信号。解锁墩头蓝的市场密码,或许就藏在这份扎根大地的调研里——让文化传承接上生活地气,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消费,才能让千年蓝染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梓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