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杨雪芹、杨家莹、聂艺红、赵镇海)2025年盛夏,骄阳似火,却挡不住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启铭实践队探寻乡村振兴密码的热情。他们奔赴阳江市阳西县塘口镇,开启了一场以“富硒产业赋能,共绘振兴蓝图”为主题的调研之旅。通过访谈镇委和村委代表,实践队深入探究塘口镇富硒农产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解码“富硒产品品牌化+共享农场四方联动”的创新实践,彰显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塘口镇作为中国长寿之乡核心区,正以硒资源为引擎,推动产业升级与生态宜居建设。
阳江阳西塘口镇--中国长寿之乡核心区
7月9日至10日,在指导老师杨雪芹和杨家莹的引领下,这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队伍先后走进塘口镇人民政府和周南村委会。此次调研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富硒产业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富硒产业作为塘口镇的特色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实践队成员们希望通过基层访谈收集一手资料,从青年学子的独特视角出发,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创新性的思路和建议。实践队成员包括陈泳诗等学子,他们运用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当地富硒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模式。
访谈实录一:镇级视角下的富硒产业优势
实践队到访塘口镇人民政府
7月9日,在杨家莹老师的带领下,启铭实践队顺利抵达塘口镇人民政府,开启了一场关于富硒农产品的深度调研之旅。实践队成员陈泳诗就富硒农产品的优势问题,对塘口镇农业办副主任李超能进行了专访。李超能详细介绍道,塘口的富硒产品以高硒含量和丰富的营养价值闻名遐迩。其中,胭脂米和丝苗米在市场上备受青睐。胭脂米每公斤单价高达数百元,常被用于制作米糊,充分体现了产品高附加值的特性。此外,塘口镇积极注册“塘口乡”等特色品牌,有效提升了产品的辨识度,为产品的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队与塘口镇农业办副主任李超能进行访谈
在访谈中,李超能指出:“塘口富硒产业的核心在于品牌化和高价值转化,这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通过此次访谈,实践队对塘口富硒产业的优势与挑战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和梳理。
访谈实录二:村级创新与共享农场模式
为全面把握产业发展,7月10日,实践队在杨雪芹的带领下深入周南村委会,专访村主任陈仲硕。实践队成员陈泳诗率先针对“公司 + 基地 + 农户”这一传统运营模式发起提问。陈仲硕主任介绍道,如今该模式已升级为“硒望共享农场”项目,整合了镇企、村企、农户和公司四方力量,形成了一个紧密协作的产业共同体。其中,镇企合作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为项目注入资金;村企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其中,获得稳定的收益;农户则能够直接参与到农场的日常运营中,实现家门口就业;公司则负责整体的市场推广与策略规划,为项目的发展指明方向。
实践队与周南村委会村主任陈仲硕进行访谈
随后,杨雪芹就合作机制提出了疑问。陈仲硕进一步解释道:“共享农场将场地划分为一个个菜园地块,这一设计不仅旨在传承悠久的农耕文化,还能吸引众多亲子家庭前来体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镇企承担起环境美化与配套建设的重任,为游客打造一个舒适、宜人的游玩环境。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填补了县城团建市场的空白,通过精心策划的亲子互动和团建活动,实现了镇企、村企、农户和公司的多方共赢。”此次访谈犹如一把钥匙,为实践队揭示了塘口镇在产业融合方面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果,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模式创新与乡村振兴启示
调研显示,塘口镇富硒产业已从传统种植转向多元化发展。“硒望共享农场”项目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芒。它不仅为农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还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文化教育元素。正如陈仲硕所言让下一代体验农耕艰辛,深化对乡村的理解。这一项目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乡村的魅力与价值,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的农耕文化。这种“政企农”协同模式,犹如一套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密码,通过品牌打造(如“塘口乡”)和项目升级,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实践队经过深入分析认为,该模式犹如一条坚韧的产业链纽带,强化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提升了产业链的韧性。同时,它还为实现生态宜居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让乡村既有绿水青山的美丽颜值,又有幸福生活的内在品质。
启铭实践队与周南村委会村主任陈仲硕合影留念
启铭实践队此次塘口镇之行,全面揭示了富硒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引擎作用。从产品优势到模式创新,塘口镇以硒为媒,绘就产业兴旺新图景。在政府、企业及农户的共同努力下,富硒产业有望成为区域发展标杆,为全国乡村提供宝贵借鉴。实践队将继续深化调研,贡献青年智慧于国家战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聂艺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