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李兴超 王宇涵)晨光熹微映初心,躬身实践显担当。上午九点,当阳光洒落在乡间小路,一支身着志愿服的队伍已在梅老师与队长李兴超的带领下整装待发。吃完简单的早餐后,他们肩扛饲料桶、手握喂猪工具,步履坚定地迈向南成村养猪场,开启了一天充实的助农实践。
泥土味里藏着真学问,别怕苦,往前冲!
(▲图为养猪场现场照片)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李兴超 供图
踏入养猪场的瞬间,混合着粪便与饲料的刺鼻气味扑面而来,不少队员下意识皱起了眉头。梅老师见状,拍了拍身边队员的肩膀,声音温和却有力:“乡村实践不是走马观花,这股‘泥土味’正是我们贴近土地、了解农业的‘入场券’。大家放宽心,跟着老乡学技巧,手上活计练熟了,心就定了。”他随即带头接过村民递来的饲料铲,手把手指导队员们如何均匀投喂,“你们看,猪群聚集时要注意分散饲料,既能让每头猪吃到食,也能观察它们的健康状态。”
村民们热情地围上来,主动邀请队员们走进猪圈体验:“孩子们别嫌弃,这猪崽儿看着壮实,喂料得讲究个‘巧劲儿’!”李大叔笑着演示如何敲桶唤猪,眼角的皱纹里满是对土地的热忱。在村民的指导下,队员们渐渐克服了最初的不适,笨拙却认真地将饲料撒向食槽,听着猪群欢快的呼噜声,额角的汗珠也染上了几分成就感。
队长先上!苦活累活,我们带着大家干!
(▲图为队长李兴超正在喂猪的图片)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卫思怡 供图
正午时分,猪圈里的温度随着日头攀升,异味也愈发浓重。正当队员们稍显疲惫时,队长李兴超的身影已蹲在最里侧的猪圈旁,徒手清理食槽边缘的残渣。“大家歇口气喝口水,这边我先顶着!”他抬头擦了把汗,脸上满是笑意,“去年我来这里实践时也犯怵,但你看这些猪崽儿一天天长大,就像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开花结果。咱们加把劲,下午就能把所有猪舍的饲料都补满!”
在他的带动下,队员们纷纷重新投入工作。有人跟着村民学习调配猪食比例,有人记录每栏猪的进食情况,有人主动承担起搬运饲料的重活。梅老师穿梭在猪舍间,不时拿出手机拍下队员们劳作的瞬间:“你们看,这头小猪拱食的样子多活泼,这就是农业生产最鲜活的教材。”他的话语里带着对实践的深刻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亲手触碰过饲料的温度,闻过土地的气息,才能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分量。”
(▲图为志愿者熊慧正在喂猪的图片)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卫思怡 供图
(▲图为志愿者熊慧正在喂猪的图片)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熊慧 供图
从晨光到暮色,一场与土地的“双向奔赴”
(▲图为“乡遇一夏”志愿服务队在南成村村委会合影)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梅书豪 供图
夕阳西下时,最后一桶饲料撒入食槽,队员们望着吃饱喝足的猪群,瘫坐在猪场边的树荫下,衣服上沾满了饲料碎屑,手上还留着淡淡的异味,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李兴超清点完工具,对大家感慨道:“今天咱们不仅喂饱了猪,更‘喂’大了胆子、‘喂’实了本领。以后再遇到难事儿,想想今天在猪圈里‘冲锋陷阵’的自己,还有什么坎儿过不去?”梅老师为队员们递上湿毛巾,目光温柔而坚定:“你们今天的表现,让我看到了青年志愿者的担当。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要像今天这样,把脚印留在田埂上,把汗水洒在猪圈里,用双手搭建起与村民沟通的桥梁。”暮色中,队伍踏上归程,身后是村民们挥手道别的身影,身前是被夕阳染成金色的乡间小路——这场从晨光到暮色的实践,早已超越了喂猪本身,成为一群年轻人与土地、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兴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