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探镇解码瓷史,午后座谈共话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23 20: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余明研   阅读 83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23日讯(通讯员 王龙飞,肖天钰)7月18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探寻千年铜川文化,助力非遗传承发展”实践团奔赴铜川陈炉古镇,开启非遗文化调研之旅,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

实践团首站探访古镇街巷,青石板路蜿蜒伸展,两侧瓷片堆砌的墙垣“瓷意”盎然。千年窑火的温度似乎仍在指尖流淌,从明代罐罐垒墙的民居,到散落各处的古窑遗址,成员们一一解码:唐代初创的制瓷根基、宋元鼎盛的技艺传承、明清延续的烟火生活智慧,皆在残瓷碎瓦与老窑堡的静默中浮现。大家以镜头记录古镇细节,聚焦建筑,拍摄罐罐墙、古庙宇的独特构造,对比不同年代瓷片装饰差异;走访老住户,聆听“炉山不夜”的往昔故事,记录窑工生活习俗、传统烧制时节等口述历史。

午后,实践团围坐座谈,与陈炉古镇景区管委会文物保护部的相关负责人展开交流,共探耀州瓷的千年传承与当代新生。座谈伊始,负责人以陈炉古镇龙窑遗址为引,回溯耀州瓷滥觞:“唐代黄堡镇初试青瓷,至北宋技艺登峰造极,刻花刀法‘犀利洒脱’,釉色‘青如橄榄’,贡瓷地位延续至金元。”实践团成员聚焦烧瓷技术迭代,了解到古镇现存窑炉见证着耀州瓷从“土与火的艺术”到“活态传承”的跨越:上世纪50年代前,古镇以松柴为燃料,火候全凭师傅“看火色”;60年代建起首座倒焰煤窑,煤炭虽稳定却易落灰;改革开放后逐步引入电气烧窑,温控精准至±5℃,青釉泛蓝成色率从40%提升至85%。

一天的陈炉之行,实践团见证了耀州瓷从“土与火的艺术”到“活态传承”的跨越。成员们表示,将持续整理调研成果,用文字、影像讲好陈炉故事,推动高校创意与古镇非遗深度融合,让千年瓷韵在青春赋能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明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