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石莹 刘童宇 常瑞欣 吴渊)“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7月16日清晨,武穴明德小学四年级教室里传来阵阵清脆的诵读声。这是湖北大学“异口同声·语通天下”推普团队在完成前期语言生态调研和首轮推普课程后,开展的“推普提质”深化行动现场。活动采用“沉浸式体验教学法”,通过绕口令、朗诵、模拟主持等形式,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语言实践课。
多维度教学:从声调起步,夯实语音基础
课堂伊始,志愿者通过“声调调值图”导入新课,“一声平又高,像巍峨的高山;二声往上扬,似奔流的江河;三声先降后升,如同起伏的山谷;四声陡然而下,好比飞泻的瀑布。”伴随着诗意的讲解,志愿者老师用舒展的手臂动作生动演绎声调走向,引导孩子们在视听联动中感受四声的韵律美。
图为志愿者常瑞欣讲授声调调值
针对武穴方言区学生普遍存在的n/l、b/p发音混淆难题,志愿者老师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设计梯度式训练方案。在区分鼻音/n/和边音/l/的教学中,志愿者老师将传统绕口令《四和十》与“捏鼻子辨音”法相结合。“当发鼻音/n/时,轻捏鼻翼能感受到明显振动;而发边音/l/时则无此感觉,同学们可以感受感受”老师讲到,学生们轻捏鼻翼,亲身体验发音时的生理差异,这种直观的生理反馈机制,使他们对抽象的发音要领豁然开朗,迅速掌握了区分方法和发音技巧。对于b/p的区分,老师则利用《八百标兵奔北坡》绕口令,精心设计“快慢读对比”三阶训练法。学生们在由慢到快、层层递进的趣味挑战中,不断强化口腔肌肉控制能力,逐步攻克发音难关。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提升了练习的积极性和效果。“以前总把‘四’说成‘十’,舌头像打结。现在跟着老师的法子练,捏捏鼻子、快慢读读,终于分得清清楚楚啦!”四年级学生蔡安琪举高兴地说。
图为志愿者常瑞欣带领学生练习绕口令
全感官体验:从“说”到“演”,激活表达欲
“注意看,发儿化音,舌头要像小鱼儿摆尾一样灵巧。”在“儿化音贯口”教学环节,志愿者先以夸张的口型示范清晰展示舌尖轻卷上颚的关键动作,并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小鱼儿轻盈摆尾”。抽象的发音要领通过具象的动作演示,变得直观易懂。随后,课堂化身为欢乐的竞技场——“儿化音接力赛”等游戏环节让孩子们在紧张有趣的比拼中,反复练习卷舌动作,自然巩固发音技巧。游戏热身之后,老师带领学生进入经典贯口《进了门儿》的朗读环节。学生们在“小辫儿”“小孩儿”“脸蛋儿”“老伴儿”等儿化词汇的密集“轰炸”下,舌头越来越灵巧,逐渐找到了儿化音特有的韵律感和语流中的自然衔接方式。
图为志愿者常瑞欣示范朗读贯口《进了门儿》
《小猴子下山》的朗诵课更是将语言表达展现得淋漓尽致。播音主持专业常瑞欣逐句讲解朗诵技巧,并巧妙融入肢体动作:读到“玉米又大又多”时,双手张开比划出饱满的弧度;说到“扔了西瓜追小兔”时,先做抛掷动作,再踮起脚尖模仿奔跑。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声音抑扬顿挫,表情和动作也活灵活现。“加上动作后,感觉自己真的变成了那只调皮的小猴子!”学生陈雨诺边表演边笑,课堂成了欢乐的剧场。
实践育人:从课堂到生活,搭建语言桥梁
在“小小主持人”的模拟环节中,孩子们拿着话筒,挺直腰板,将志愿者教授的“笑要自然、眼神要交流、声音要响亮”三大主持要诀活学活用。“大家好,欢迎收听《生活小常识》……”稚嫩却认真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配合着精心准备的大熊猫保护知识讲解,俨然一个个专业的小主播。“最惊喜的是许欣同学的变化”四年级班主任宋老师欣喜地感慨道,“以前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小得像蚊子叫,现在都能当主持人了!”
图为学生上台学习主持仪态与技巧
来自湖北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常瑞欣正在认真记录每个孩子的表现:“当孩子们沉浸在‘主持人’这个角色中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注意发音、语调和表情。下一步志愿者们计划开展‘校园小记者’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教室,用语言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图为志愿者常瑞欣纠正学生站姿状态
此次活动的成功实践证明,当语言学习被赋予真实的情境和意义时,孩子们不仅能够快速掌握表达技巧,更能收获难能可贵的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将会成为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