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厦门市集美区盛光社区活动中心迎来一场特别的健康课堂。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武健行”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12名成员,面向30余位社区老年居民,成功开展了“邻里齐健身,太极养精神”主题太极文化与科学健身教学活动。活动通过知识科普、器械体验与太极拳教学,旨在提升社区老人的科学健身意识与能力。
科普先行:筑牢社区健身安全网
活动伊始,实践队员吴君通过PPT图示和安全警示视频,向围坐的老人们详细讲解社区常见健身器材的使用规范与潜在风险。“以前用器材比较随意,现在知道热身不足、姿势不对真容易伤着!”刚听完讲解的盛光社区居民李大爷感慨道。吴君指着太空漫步机的示意图强调:“使用时一定要保持稳定速度和适度摆幅,双手紧握扶手,避免失衡摔倒。”
讲解内容涵盖了扭腰器、上肢牵引器、健骑机等多种器材的正确操作方式、适用人群及错误使用的后果。一段正误对比视频播放后,不少老人频频点头。队员们还现场示范了使用前的必要热身动作,如肩部环绕、膝关节屈伸等,并建议老人们日常多选择太极拳、八段锦、健步走等低强度运动。
图为实践队员吴君借助PPT为盛光社区老人详解健身器材安全使用要点。
器械初探:零距离感受武术魅力
为了让老人们更直观地理解太极拳的发力精髓,队员蔡瑞霖带来了太极器械体验环节。他沉稳地演示了太极长刀的经典技法“裹脑刀”,边做边讲解:“这个动作关键在腰腿要稳,发力要连贯,呼吸得自然。”动作干净利落,引得老人们阵阵赞叹。演示特意放慢速度,并邀请现场老人亲身体验。在队员们的安全保护下,70岁的张爷爷小心翼翼地尝试了太极剑的刺剑动作。“手腕放松,感受身体的平衡。”蔡瑞霖在一旁轻声提示。完成动作后,张爷爷抹了把汗笑道:“看着容易,自己上手才知道难!”传统器械的零距离接触,让老人们切身感受到了武术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蔡瑞霖讲述刺剑动作。
太极教学:一招一式养身心
教学的重头戏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前五式的学习。在播放了集美大学体育学院陈洲理老师的标准示范视频后,实践队员王雨焉开始分解教学。她耐心讲解“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动作的要领、呼吸配合方式及健身作用。老人们跟随她的口令,认真地比划起来。
练习中,一位老奶奶遇到困难,停下动作求助:“王老师,我这‘白鹤亮翅’,胳膊一抬起来就特别别扭,气儿也跟不上!”王雨焉立刻上前,轻柔地帮她调整肘部角度,引导腰部转动,并反复提示呼吸节奏:“吸气时抬手,呼气时定住。”经过几次调整,老奶奶的动作明显舒展了许多。其他队员也分散在人群中,穿梭指导,及时纠正“搂膝拗步”时膝盖的位置、“倒卷肱”时重心的控制等问题。分组练习时,老人们自发组成小组,相互提醒动作细节,学习氛围浓厚。最终,在队员们带领下,全体学员连贯完成了前五式的演练,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图为实践队员王雨焉带领盛光社区老人练习24式太极拳“野马分鬃”动作。
长效合作:科学健身惠社区
活动尾声,实践队向参与老人赠送了精心制作的简易健身手册。李大爷翻看着手册说:“今天收获真不小,讲得清楚,教得也细,以后锻炼心里更有谱了!”盛光社区工作人员对活动效果非常满意:“内容特别契合我们社区养老服务提升的需求,老人们参与积极性很高,实实在在地学到了科学健身方法。非常希望能和实践队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图为集美大学“武健行”三下乡实践队、盛光社区工作人员与参与活动老人合影留念。
据悉,集美大学“武健行”实践队后续将整理本次活动的教学视频、安全指南等资料,提供给盛光社区用于后续开展老年健康活动。此次实践不仅将科学的健身理念和方法带进社区,助力提升老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服务社会、学以致用的宝贵平台,展现了高校学子助力基层健康服务的青春担当。(通讯员:关舒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关舒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