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度融入黄河流域中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大局,2025年6月25日至7月20日,山东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药韵研途”乡村振兴促进团以济南为中心,辐射滨州、东营等黄河流域沿线城市,以及临沂、枣庄等14个市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构建“1+N”模式,以黄河流域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联动计算机、支教、电子商务等多领域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走进乡村:深耕种植一线,探索产业升级路径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中药材主产区,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团队聚焦黄河流域中医药种植核心区域,深入开展系统性调研与实践,结合各村特色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在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东褚科村,团队与村委会负责人展开深度座谈,负责人详细介绍当地中医药产业发展脉络,团队围绕“如何延长产业链”“数字化设备功能需求”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力求精准把握产业发展痛点,此次调研为后续制定针对性实践方案、提出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建议筑牢了坚实根基。
图为团队成员及指导教师在村镇实践留影
在济南市长清区双泉庄村,团队了解到该村正凭借中药材种植优势,规划打造中药材主题特色景区,但目前存在景区招商尚未完成的问题。对此,团队整合景区特色(如中药材衍生品、种植体验项目),探索“中医药+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推动招商进程,借此助力该村文旅产业发展,让黄河流域的资源禀赋转化为乡村持续动能,本次实践指引团队前往中药馆进行洽谈。
联动中医馆:拓展市场渠道,激活产业经济价值
在济南市泉彧中医馆和富翔中医诊所,团队与负责人针对中医药产品多元销售渠道的拓展路径展开讨论,同时团队成员向负责人详细介绍双泉庄村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及主题特色景区的招商现状,提出合作建议,助力乡村振兴中医药文旅发展。
为帮助传统的中医药产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团队向中药馆负责人系统阐释直播电商的演进态势,倡导中医药衍生品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营销创新激活消费场景,助力黄河流域中医药产业经济效能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图为团队成员及指导教师在中药馆留影
在枣庄市下道沟村调研期间,团队不仅聚焦产业整体情况,还深入农户家中开展面对面访谈。通过交流发现,农户多依赖传统种植方法,数字化设备利用率极低;同时,受气候变幻无常、土壤肥力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药材长势差异显著。针对这些共性问题,团队迅速整合梳理,收集植物样本,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坚。
图为团队成员与农户进行访谈以及进行植物成分检测
后期团队对采集的植物样本及土壤成分进行检测,分析pH酸碱度、氮磷钾等元素含量,为后续种植提供数据支撑;最后结合专业知识开发小程序,集成实时天气预报与种植日志功能。这既能帮助种植户从容应对气候波动,又可记录种植数据,经智能分析生成的针对性建议,切实提升种植效益,为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科技动力。
扎根社区:传承文化根脉,构建有效育人机制
此外,团队探索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社区服务的融合路径,将文化传播与社区支教结合起来,在龙门社区和真卿社区,团队开展中医药使用情况的调研了解到,居民对中医药认知存在显著盲区,对中药材功效、使用方法及禁忌了解有限,甚至存在误用现象,这一发现为团队在临沂市费县兴业社区第五中学开展中医药主题支教活动指明方向,旨在让青年力量有力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确保实践落地工作取得实效,助力乡村振兴。
依托“扁鹊故里,中药之乡”的深厚底蕴,团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孩子们详细讲解当地中药材的品种特性,活动通过展示中药材实物、播放科普视频、开展趣味问答等多元形式,带领200余名师生沉浸式领略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进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图为团队成员在临沂市费县兴业社区第五中学支教留影
此次实践通过“乡村筑基—中医馆拓路—社区传情”的立体布局,形成闭环赋能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农户因数字化工具提升收益、中医馆因合作焕发活力、孩子们眼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无处不体现青年力量的责任重大。未来,团队将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密切关注各实践点的成长与蜕变,推动中医药文化如潺潺溪流,深度浸润广袤乡土。以“药韵”为笔,绘就乡村新画卷,为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源源不断、持久强劲的发展动力。
文稿|山东管理学院药韵研途乡村振兴促进团
摄影|山东管理学院药韵研途乡村振兴促进团
编辑|山东管理学院药韵研途乡村振兴促进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崔楷苑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