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闫雨露 石瑶瑶 姜欣彤)2025年7月17日,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红迹赤韵”实践团队以“红色基因的文旅表达”为轴线,以宗祠文化沉浸式体验”为媒介,以“产品开发与传播研究”为目标,深入浙江省宁波市小普陀、陶麓、韩岭等区域,通过宗祠调研、文化翻译、助老服务、文旅设计等多元实践方式,探索宗祠文化中的家国精神与现代文旅融合路径。
寻访宗祠:解码建筑中的红色印记
团队首站抵达省级文保单位“蒋氏宗祠”与“曹氏宗祠”以及“史氏宗祠”。在青砖黛瓦间,团队成员,德语系学生吴可可发现:“蒋氏宗祠大门正上方的‘忠孝传家’匾额中传达出的精神与抗战时期乡贤募捐支援前线的记载不谋而合,印证了宗祠承载的家国基因。”同时,团队通过三维扫描记录建筑细节,挖掘出三处与浙西南革命相关的历史事件,为后续红色文旅路线设计奠定基础。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社区管理人员商讨红色文旅路线设计方案(吴雯芊摄)
在“院士公园”,团队借助网络和书籍在6天内翻译12位海外宁波籍院士事迹,发布双语短视频至TikTok平台。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亚珠的“医疗器械国产化”奋斗史,播放量超过了10万次,团队将这些故事制并将其编入宗祠导览系统,实现红色精神国际传播。
文旅赋能:推动红色基因融入产业链
穿过福泉山与金峨山环抱的溪涧,韩岭古村的崇德堂前,团队成员化身“商道传承者”,在星巴克与“范蠡后人”接头,在金氏宗祠破译卦象密码,最终在明代烟厂旧址集齐五行碎片。团队成员们全程与二十余位NPC互动,这些角色带着沙孟海、金雅妹等韩岭历史名人的文化基因。
如今,古村十字令的韵律仍在老店铺回响:隔壁的文创店推出“韩岭十景”数字藏品,沿水街而建的茶室,队员姜欣彤用AR扫描青瓷茶杯,手机里立刻浮现南宋商船驶过东钱湖的全息影像。景区外的利民村因一树梨花成为网红,村民将史氏宗祠厢房改造成“八行咖啡厅”。团队成员韩静琳捧着新鲜出炉的拉花拿铁,细读墙上展示的史氏家训——“孝友睦姻任恤中和”,这也是宋徽宗赐予史浩祖父史诏的“八行高士”品格,“短短八个字囊括了史家先祖对后代无限的期盼与谆谆教诲,我能够感觉到史氏高风亮节的品行一脉相承。”韩静琳如此说道。
赤心实践:体会在服务中传承红色精神
在陶麓村,实践团队连续3天照顾留守老人。“92岁的曹爷爷是抗美援朝老兵,他讲述的编草鞋的故事,让我们理解了‘坚韧’的真谛,”队员高嘉妮在服务日志中如此写道。团队同步建立“银龄档案”,联合社区提供持续性日常性帮扶。
▲图为团队史氏宗祠实践圆满完成合影(孔菲摄)
对于此次团队实践,指导老师、外国语学院讲师岑忻巧评价到:“宗堂宗祠是浙江省革命史的重要一个缩影。学生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文旅产品、帮助它们实现跨国传播的创新,助老帮亲的实践,这些正是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生动表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闫雨露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