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城,雪线之上,
粉笔是解冻银河的犁,
折纸里飞出花与叶,
古筝弦颤,唤醒沉睡的群峰。
南航的翅膀掠过云端,
把三航梦,写成童眸里的朝阳——
当知识的风掠过经幡,
在这离天空最近的地方,
山海相握,
青春与誓言,正续写新的篇章。
从金陵到稻城:跨越山河的教育接力
穿越千山万壑,踏过云海苍茫。两千公里长路逶迤,数十小时辗转跋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支点人生·云上稻声”支教团怀揣赤诚,从六朝古都奔赴雪域高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中学扎根。7月15日至17日,这群年轻的播种者以知识为火种,以情怀为纽带,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新时代教育帮扶的“山海情缘”。
▲图为“云上稻声”支教团合影
薪火相传:开营仪式续前缘
“感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如既往地关注民族地区交流。”在开营仪式上,稻城县教体局小刘局长回顾了过去南航支教团的经历,对支教团表示热烈欢迎,随后,支教团团长王志源简要介绍了支教团的基础课程安排和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安排。向阳主任鼓励大家把握难得的学习契机,同时强调:务必把安全记在心上,既要学得认真,也要玩得安心。
▲图为教体局局长小刘发言
▲图为支教团团长王志源发言
▲图为支教团老师自我介绍
▲图为向阳主任发言
云端启航:硬核课堂点燃科学梦想
“如果人类点燃木星,地球能否逃离太阳引力?”廖海智老师以《流浪地球》为引,用牛顿第三定律和“引力弹弓”原理揭开宇宙的奥秘;霍彤老师手持粉笔,画出超音速飞机的轨迹,协和号的兴衰史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民航强国”的种子;余卓鑫老师则带领学生解码家乡稻城,虫草、松茸与旅游经济的讨论让地理知识跃然纸上。
从量子力学的“薛定谔”实验到三航科技的互动问答,支教团将南航特色融入课程设计,用“硬核”科普拓宽视野。孩子们争相举手的身影和亮晶晶的眼神,正是对教育者最好的回应。
▲图为廖海智老师上科幻课
▲图为霍彤老师讲解多普勒效应
文化润心:琴韵纸芳滋养精神家园
“古筝更温柔一些!”,“古琴更优雅!”刘妙琳老师拨动琴弦,《战台风》的激昂与《寒鸦戏水》的婉转交织,千年弦音润泽童心;折纸课上,吉枫林与余凤清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将方寸彩纸化作绽放的花环,匠心在指尖流转;秦麟老师则以《基督山伯爵》为舟,载着学生穿越法国历史的波澜,感悟“复仇与救赎”的人性史诗。
这支团队将教育的种子,播撒在科学与人文交织的土壤里。“我们不仅要带孩子们仰望星空,还要让他们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根与魂。”团长王志源说。
▲图为刘妙琳老师与同学互动
▲图为刘妙琳老师介绍古筝
▲图为吉枫林老师分发折纸材料
▲图为余凤清老师折纸示范
▲图为秦麟老师讲名著情节
家访暖心:教育帮扶照进现实
17日下午,支教团走进四郎多登和德西拉姆的家庭。脱贫后的藏家小院整洁明亮,家长反复提及教育补贴的实惠,却也坦言“英语学习是孩子最大的坎”,“孩子读好书就是最大心愿”。团队当场建立联络渠道:“以后有问题随时问,我们一定全力帮助!”
这份承诺,是南航人15年如一日“支点人生”支教精神的延续,也是无数青年支教者薪火相传的缩影。
▲图为在四郎多登家家访
▲图为德西拉姆家庭成员与支教团成员合影
中期回望:山海情深再续新篇
三日耕耘,支教团累计授课7节,家访2户,惠及学生28人,以航空航天之"刚"劈开求知的天穹,以人文艺术之"柔"浸润成长的心田,在稻城这片圣洁的土地上,绘就了一幅刚柔并济的教育画卷。科幻课上迸发的惊叹如星火闪烁,古筝弦间流淌的韵律似清泉淙淙;家访时紧握的双手传递温度,讨论家乡地理时闪亮的眼眸盛满希望……教育的美好,正在这动静相宜、张弛有度中悄然绽放。
▲图为孩子们认真听讲
▲图为孩子们认真记笔记
▲图为孩子们认真做题
▲图为孩子们有序回家
教育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温暖奔赴,每一堂课的相遇都在高原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十五载春秋更迭
“支点人生”的坚守始终如一
“云上稻声”的乐章此刻正奏响最动人的音符
我们将继续以三航梦想为翼
奔赴这趟“山海之约”
科学的焰火掠过海拔四千米的苍穹
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孩子
都会找到自己的轨迹
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而这段奔赴云端的记忆
终将化作翅膀
飞向比苍穹更远的未来
文案|王睿阳
排版|刘妙琳
摄影|姜雨杉 廖海智 李雨洋 朱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童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