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财大法科学子解码岚皋养老模式,助力“老有所养”

发布时间:2025-07-21 14: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雨娟   阅读 37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孙雨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律法先锋队”社会实践团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怀揣着服务基层、学以致用的热忱,前往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开展了一场以“旅居+康养+医养+机构养老”融合创新模式为研究对象的深度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扎根基层,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多种形式,以岚皋县创新的“1中心+4站点”养老服务体系为切口,深入调研探索县域养老服务的“岚皋经验”。

在岚皋县城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我们中心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设有9大功能区、60张床位,主要提供‘六助’(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急、助行)居家服务、短时托养和医养结合等功能。”该中心还承担着助餐中央厨房的职责,统一配餐到各社区站点。

图为岚皋县城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向“律法先锋队”的同学们介绍该养老模式概况。

“4站点”即东坡、西坡、号房湾、黄家河坝服务站,各有定位与功能。在东城社区南宫路的东坡站,工作人员介绍该站采用"老幼共托"模式;陈家沟安置小区的西坡站提供综合服务;号房湾站以"集中就餐+智能送餐"为特色;黄家河坝站则侧重居家服务与老年病管理。队员们先后走访了四个社区养老服务站中的号房湾社区服务站以及东坡社区服务站。

作为三下乡实践的重要内容,团队以“摸清养老需求、助力服务优化”为目标,调研期间,队员们通过与老人话家常、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共访谈了数十位老人和工作人员,了解到该县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的24%,其中包含独居老人1184人、空巢老人3518人,收集了100余份有效数据,深入各服务站点开展调研,实地观察各站点的日常运营情况。

“每天中午都能吃到热乎的饭菜,还有医生定期检查身体。”在城区养老服务中心用餐的78岁李大爷告诉队员。

“我们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差异化服务。”一位护理人员向队员介绍,“对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助浴、助洁等服务,对活力老人则定期有娱乐和文化活动。”

在食堂,队员们观察到老人通过刷脸支付系统就餐,系统能自动识别年龄并匹配补贴,老人们无需携带现金或卡片。“刷个脸就能吃饭,还能自动扣补贴,方便!”一位老人笑着向队员说。

图为西安财经大学“律法先锋队”队员同前来就餐的老人交流 。

图为西安财经大学“律法先锋队”队员同城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交流 。

图为西安财经大学“律法先锋队”队员同医养结合模式下的老中医交流 。

然而,调研也并非一片坦途。在东坡站,工作人员坦诚地提出了工作中遇到的瓶颈:“部分老人,尤其是偏远一些或者信息不太灵通的老人,对我们的服务项目、申请流程还不太了解。我们人手有限,宣传的覆盖面和深入度还需要加强。”这个问题引起了队员们的共鸣,他们在走访中也发现,一些老人对站点功能认知模糊。更核心的挑战是运营的可持续性。多位站点负责人提到,目前运营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补贴,“造血”能力不足,长期稳定发展存在隐忧。如何拓展资金来源、探索“公益+低偿”的可持续模式,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依托三下乡实践平台,“律法先锋队”的同学们在调研过程中穿梭于岚皋县的养老服务中心与站点间,亲眼见证养老模式的运作,也对基层养老事业有了深刻感悟。“这次深入基层的实践,彻底刷新了我对‘养老’二字的认知。”团队负责人感慨道,“以前课本上讲‘老龄化’、‘社会保障’,都是抽象的概念。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每一位老人真实的需求,是基层工作者在有限条件下的辛勤付出和创新努力。它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基层实践的智慧。”

此次岚皋之行,是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学子将课堂所学与国家重大民生关切相结合的生动实践。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耳朵倾听民声,用专业洞察问题,用青春智慧建言献策,不仅深化了对国情社情的认识,锤炼了实践能力,更在服务社会中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调研成果,将为探索更普惠、更可持续的县域养老模式贡献一份独特的“西财法学”力量。

文字 |孙雨娟

图片 | 黄佳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雨娟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