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郭姿彤 报道)为提升青少年环保意识,引导其践行垃圾分类理念,武昌理工学院“文润童心·法护青禾”志愿服务团于7月18日走进天门市干驿中心小学,开展以“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为主题的科普课。课程通过系统讲解与互动实践,帮助孩子们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掌握分类方法,将环保理念转化为日常行动,助力形成“绿色生活”习惯。
▲图为志愿者讲解垃圾的去向
课程开篇聚焦“垃圾的旅程”,志愿者通过PPT清晰讲解垃圾的来源——从家庭日常废弃物到生产边角料,再说明其传统处理方式:填埋会占用土地、焚烧可能产生有害气体、生化处理需要特定条件。通过对比数据,让孩子们直观认识到“垃圾围城”的现实压力,自然引出“为什么要垃圾分类”的核心问题,为后续内容铺垫认知基础。
▲图为同学们认真听讲
随后深入解析垃圾分类的价值。志愿者强调“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说明分类后的可回收物能通过工厂加工再生,如废纸变成新纸张、塑料瓶制成纺织品。进一步列举具体好处:减少填埋占地、降低环境污染、提升资源循环效率,同时能增强公众环保参与感。对比不分类的后果——土地侵占、土壤污染、资源浪费,让孩子们理解“分类不是小事,而是与每个人相关的责任”。
▲图为学生回答问题
课程核心环节聚焦“如何行动”。先讲解垃圾减量的三个层次:减少源头产生、物尽其用、循环再造,再重点介绍四色垃圾桶的分类标准:蓝色可回收物、绿色厨余垃圾、红色有害垃圾、灰色其他垃圾,结合实例说明常见物品的归属,如塑料瓶属可回收物、废电池属有害垃圾。通过“分类小游戏”强化记忆,孩子们在模拟投放中快速掌握分类技巧。
▲图为学生进行创作
实践环节将理论转化为创意。志愿者引导孩子们用提前准备的废弃矿泉水瓶瓶盖,蘸取颜料绘制图案,有的画成花朵,有的拼成小动物,让“变废为宝”从概念变为现实。这一环节既呼应“资源再利用”的理念,又通过动手实践深化认知,让孩子们体会到“垃圾分类不仅是责任,也能创造美好”。
▲图为学生进行成品展示
▲图为学生进行成品展示
课程结束后,记者采访到本节课的主讲人卢昕,她表示:“垃圾分类教育要从小抓起,这堂课不仅教方法,更想培养‘环保主人翁’意识。未来会结合更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明白,每个人的小小行动,都是守护家园的重要力量。”(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姿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