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茗青禾兴疆行|赣疆诗韵共吟诵,玉茗雪莲话知音

发布时间:2025-07-18 16: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欣 李惠惠 倪丽容 李自强   阅读 4.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刘欣、李惠惠、倪丽容、李自强) 今人未见才子面,诗韵永载世人心。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体会诗词与节日的融合之美,7月10日,赣东学院“玉茗青禾兴疆行社会实践队”于阿克陶镇学校开展“推普支教”系列课程,主讲人刘欣以抚州临川王安石的《元日》为切入点,通过绘画创作、舞蹈鉴赏与古曲传唱等形式,将传统语文课结合音乐、绘画,同孩子们共吟诵诗歌。

诗韵入童心 大家话年俗

诗歌《元日》中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对春节习俗的描述,孩子们会问老师,“桃符与春联有什么区别呀?”“它们不都是贴在门上吗?”“孩子们,桃符最初是用桃木制成的,上面刻着门神的名字和画像。人们把它挂在门上镇宅辟邪,保佑一家人平安。后来有位皇帝孟昶,写下了我国可考的最早的春联,之后人们在桃符上写上了吉祥的话语,慢慢地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联。”在这一问一答中,春联作为文学载体,是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象的传承和弘扬。

笔画细细描 共绘民族节日

“我喜欢的民族节日”绘画环节,孩子们拿起画笔自由创作。维吾尔族学生穆斯塔帕努力用最标准的普通话向大家介绍肉孜节开斋饭的美食,满满一碗金黄的馓子、几串棕褐色的烤羊肉,鲜红的西瓜令人垂涎欲滴。孩子们的画作,传递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认同。

 

新桃换旧符‘新’了耳目

古典舞《山鬼》是屈原的《山鬼》诗词的活化展现了傩文化驱疫降福、消难纳吉的祭礼仪式。“哇,好美啊!”观看过程中,孩子们紧紧盯着屏幕中舞者的一举一动,并情不自禁地模仿手势舞者们手中的傩面具雕刻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地历史,古典舞《山鬼》用新耳目把中国戏剧活化石傩戏创造性转化了。孩子们静静地聆听着老师的讲解,眼神中充满了敬畏和自豪。

关雎传古韵 童声诗经

《经典咏流传》改编版《诗经·关雎》开启了古曲传唱学习。‘关关雎鸠’要用弱起音,像清晨鸟鸣般轻柔‘窈窕淑女’要声断情不断,想象淑女婀娜的身影……”,孩子们从起先的羞涩到一遍遍跟随老师的领唱反复练习,逐渐自信地放声歌唱,清亮的童声缭绕整个教室,拍打着节奏,晃动着身体,孩子们被欢乐的氛围所带动。从王安石的《元日》到屈原的《山鬼》,再到《诗经》的《关雎》,诗词不再是躺在课本里的文字,更音乐、舞蹈、绘画等多形式的活化方式

此次活动通过诗词+艺术+实践的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接下来,玉茗青禾实践队还将持续推出“推普支教”特色系列课程,带领青少年探索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自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