椽承之夏:在节气绘画中与童真相遇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我作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椽承社会实践队的一员,踏入了庙岗这片神圣的土地。推开村委会礼堂的木门,二十多双清澈的眼睛齐刷刷望向我,那目光中既有好奇又有期待,让我的心不由自主地柔软下来。这是我第二次以志愿者老师的身份站上讲台,而今天,我要为这些孩子们带来一堂特殊的二十四节气绘画课。
老师在讲解节气渊源。通讯员 刘晗提供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气吗?”我的开场白引来了七嘴八舌的回答。当我播放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动画视频时,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孩子们的小脸被屏幕光线映照得忽明忽暗。视频中,春分时节的莺飞草长,大暑时节的蝉鸣蛙叫,霜降时节的落叶纷飞,小雪时节的银装素裹——四季更迭的美好在短短几分钟内流转。我看到前排的小女孩不由自主地伸出手,似乎想触摸屏幕上飘落的雪花;后排的男孩则随着视频中收割稻谷的画面做出了挥镰刀的动作。这些细微的反应让我明白,节气知识并非冰冷的常识,而是能唤醒孩子们对自然感知的钥匙。
在介绍节气习俗时,我特意准备了实物教具:清明节的青团模具、端午节的五彩绳、冬至的饺子形状剪纸。当我拿出这些物品时,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老师,我奶奶也会编这种绳子!”“我们家过年也包饺子!”教室里的声音此起彼伏。最令我动容的是,当我讲到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俗语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认真地摸了摸自己的耳朵,然后放心地笑了。这一刻,我意识到传统文化正在通过这种生动的方式,悄然植入孩子们的心灵土壤。
到了绘画环节,我没有规定统一的标准,只是展示了不同风格的节气画作作为参考,鼓励孩子们画出“自己心中的节气”。分发画纸时,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问我:“老师,我画得不好看怎么办?”我蹲下身与他平视:“节气是你感受到的,没有对错,就像春天有人看到花,有人听到雨,都是对的。”这句话似乎给了他莫大的勇气,他用力点了点头。
当孩子们埋头创作时,我在课桌间轻轻走动,见证了一个个奇妙的想象世界诞生:有的孩子用夸张的笔触描绘出比房子还大的粽子;有的用缤纷色块堆叠出心中的丰收景象;还有个孩子画了满纸的蓝色波浪,解释说这是“谷雨时鱼妈妈带着宝宝游泳”。这些作品或许不符合成人世界的审美标准,却饱含着孩子们对自然最本真的理解和情感。我忽然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的心灵触动——我在教授节气知识的同时,孩子们也用他们的纯真重新诠释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孩子们在准备自己的节气画。通讯员 刘晗提供)
下课铃响起时,许多孩子还不愿放下画笔。一个小女孩跑到讲台前,把她画的“立夏萤火虫”送给了我,画纸一角歪歪扭扭地写着她的名字。攥着这张充满童真的画作,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这堂课的意义远超出了我最初的设想:它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跨越年龄的文化对话,一次对自然之美的共同发现。
回望这一天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人文温度。作为师范生,我们常常在理论中探讨教学方法,却容易忽略教育最本质的要素——心灵的交流。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价值不仅在于农事指导或民俗传承,更在于培养人们对自然律动的敏感与敬畏。而孩子们未经雕琢的感知力,恰恰是理解这种文化密码的最佳钥匙。
离校时夕阳西下,晚风送来远处稻田的清香。我突然想起课堂上那个画满波浪的孩子说的话:“老师,节气是不是大自然在和我们说悄悄话?”是的,我想,在这堂绘画课中,我们共同聆听了几千年来天地与人类的对话,而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下了这份超越时空的默契。作为志愿者老师,我给予的或许有限,但收获的却是教育真谛的启示:最好的课堂,永远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
(通讯员 马筱彤 潘欣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鸣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