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二汽,东风汽车前身)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上,每一位老建设者都是珍贵历史的“活档案”。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时期的奋斗故事,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2025年7月4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线印记寻访团(下称“团队”)专程拜访了亲历二汽建设初期的老员工裴炎奎爷爷。裴爷爷以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讲述,带领大家重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再现了二汽建设者们在鄂西北深山白手起家、攻坚克难的动人画卷。
图为团队成员倾听老人讲述。胡钰供图
拓荒深山:军旅本色战荒芜
“就是1965年。东风故里展览馆里还有我的照片”裴爷爷的开场白,瞬间将采访拉回到历史现场。1969年,他脱下军装,1971年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二汽二期建设的洪流。“我是黄冈人…浠水那。”一句乡音,让团队成员看见了一个亲切和蔼的老人,也道出了当年无数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从五湖四海汇聚到鄂西北深山支援国家建设的时代背景。
彼时的建设工地,条件之艰苦远超想象。“二汽也是当时有的地方厂房还没,就柱子立起来了。那个墙的周围都没有,墙皮都没起来…那是还是挺难的”裴爷爷的描述勾勒出工地的原始面貌。生活保障更是捉襟见肘,“主是连大米都没吃。”他清晰记得物资匮乏的艰难,“买点米以后用不吃也不满,吃都换。当地不怎么种菜,菜都是从外面运进来。”住宿同样简陋不堪。“别说住的地方,厂都没建起来。更别提宿舍,什么都要自己盖。”裴爷爷说道。听着这些,团队万悦感慨道“太不容易了,太厉害了。”。
然而,重重困难并未压垮这代建设者。“但我们这些当过兵的人,是吃过苦的人。后来坚持了下来了。”裴爷爷语气坚定,展现出军人特有的坚韧。但也有人坚持不下来,1973年二汽走掉了7000人,而裴爷爷选择了坚守阵地,成为二汽建设的中坚力量。
图为裴爷爷展示其写稿作品。冯嘉睿智供图
攻坚克难:匠心巧解“开裂痛”
二汽的建设,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智慧和技术的极限挑战。裴爷爷深情回忆起第一辆车的诞生,充满了对老一辈工人的敬意:“第一辆汽车是用手工撬出来的!他的有些支架他没有机件,都是可能是老工人用手的东慢慢的抠出来的。”简陋的条件与精湛的技艺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五吨到十吨,裴爷爷向团队成员自豪的说“我们的车是工程车,别的车搞不起的我们都行,二汽也慢慢因此出名。”
“我实际上是一个化铁水的工人,后来领导调我去搞其他技术岗位。”裴爷爷通过自己的努力钻研,成为了技术骨干。作为技术骨干,裴爷爷亲历了无数技术难关的攻克。其中,汽车排气管开裂问题让他记忆犹新。“那个汽车的上路的时候有加油门,那排气管里排出的气体温度非常高,它基本是发红了。时间长了一冷一热导致产生开裂。”这不仅严重影响产品质量,更关乎行车安全。
面对难题,裴爷爷和团队自力更生,在实践中摸索解决方案。他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解决方法。偶然的经历让裴爷爷从外籍华人口中知道一种铁,随后慢慢摸索。直到后来裴爷爷通过看就知道这铁怎么样。经过分析总结,裴爷爷将他的方法总结成文,分享给其他同事。
质量很重要!裴爷爷反复强调这一信条。面对产品质量问题时,他凭借过硬的技术分析和详实的数据证据找到问题,为二汽减少了损失。这段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到:“搞技术,要‘信赖’数据,‘信赖’自己钻研的本事!”
图为裴爷爷向团队成员展示收录其作品的杂志。万悦供图
信赖为铭:笔耕不辍传薪火
即使离开了生产一线,裴爷爷对二汽的热爱与奉献从未停歇。退休后,他拒绝“享清福”,把数十年的技术积淀和思考化作一行行滚烫的文字,先后撰写出20余篇论文,在《中国汽车工程》《装备制造技术》等核心期刊发表,其中两项工艺改进方案仍被总装车间沿用,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近百万元。“人你把工作干完了不能算好,你要总结出来。总结出来就写出论文,写出论文还要发表。”老人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经验只有变成行业的共同财富,才算真正完成了使命。如今,86岁的裴爷爷仍坚持每年写一两篇论文,用布满老茧的指尖敲击键盘,把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传递给下一代。这份退而不休的坚守,正是新时代产业工人“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价值坐标,也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注入了不熄的火炬。作为东风老科学技术协会的活跃成员,他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余热,参加各种活动。
对于新时代的青年,裴爷爷寄予厚望,话语朴实而充满力量:“这个社会在发展,AI是非常靠前,将来我们工作都需要你们这代人。人不能低估自己,要给自己压力”他勉励年轻人要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访谈结束时,裴爷爷将记录着工作心得和奋斗历程的文稿展示给团队成员,希望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匠心”能给予青年一代启迪。
图为团队成员和裴炎奎爷爷一家的合影。商思源供图
结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裴爷爷近两个小时的深情讲述,为团队生动还原了二汽建设初期那段筚路蓝缕、自力更生的峥嵘岁月。从“墙都没起来”的荒山野岭,到现代化汽车城拔地而起;从老工人用手“抠”出第一个零件,到成功攻克技术难关造出国产汽车,裴爷爷和他的同辈人,正是用青春热血、智慧汗水以及“把事情干好”的朴素信念,铸就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这深植于“三线建设”沃土的“二汽精神”,在裴爷爷的讲述中熠熠生辉。这份精神财富,穿越时空隧道,依然散发着滚烫的力量。它昭示着新时代的青年:在科技浪潮奔涌的今天,那份扎根实践、精益求精、为国担当的“匠心”与“信赖”,依然是个人成长成才、国家繁荣发展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当团队成员紧握着记录老人奋斗故事的本子告别时,他们肩负的不仅是一段鲜活历史的传承,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嘱托——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续写属于新时代的壮丽“东风”篇章。(通讯员 冯嘉睿智 万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嘉睿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