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郝静蕾、李润)7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巾帼盲盒奇遇匣”活动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海街道前海社区热闹开展。活动以创新形式融合边疆文化与民族团结理念,吸引了社区居民、儿童积极参与,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盲盒为媒,串联文化与互动.此次活动的核心载体“巾帼盲盒奇遇匣”颇具巧思。100张印有胡杨年轮与56个民族纹样的“团结能量纸条”,藏着新疆特色小饰品兑换券和丰富的“民族团结任务卡”。任务卡难度适中,既有“学会一句柯尔克孜语问候”“学唱一段维吾尔族民歌片段”等文化体验类任务,也有“拍摄与不同民族朋友的合影”“分享一个民族团结小故事”等互动交流类任务。部分纸条还设有“团结贴纸”兑换资格或“边疆文化之旅”抽奖资格等隐藏彩蛋,让参与者拆盒时充满期待。
▲图为团队成员张依依手拿盲盒纸条样式展示
活动现场,参与者们排队抽取纸条,开心地领取心仪礼品;有的抽到任务纸条,在工作人员引导下积极完成任务。
▲图为盲盒纸条内容
多方联动,共筑文化传播桥梁。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作。本团队成员分工明确,纸条制作组精心设计内容与包装,宣传推广组线上线下联动预热,现场布置组打造出充满胡杨与民族风情元素的打卡点,现场执行组则全程引导参与、维护秩序。2-3名社区工作人员协助秩序维护与本地协调,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图为团队成员田甜引导小朋友完成纸条任务
更令人动容的是,扫描纸条上的二维码,还能观看退役女兵、援疆教师等录制的“团结微故事”短视频,进一步深化了文化传播效果。
意义深远,激活边疆文化生命力。“巾帼盲盒奇遇匣”活动以盲盒文化为潮流载体,将艾德莱斯绸发带等新疆特色实物元素与“学唱民族歌曲”“讲述团结故事”等互动任务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单向灌输模式。参与者在“开箱—体验—社交分享”的闭环中,沉浸式触摸兵团精神,解码兵团女性“像胡杨一样扎根边疆”的精神密码。
后续,活动团队还将制作回顾短视频与图文推送,召开复盘会议总结经验,让这份兼具年轻态与厚重感的创新动能持续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活力,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趣味互动中深入人心。
撰文 | 郝静蕾
图片 | 范起宁
一审 | 赵胜佳
二审 | 轩紫悦
三审 | 麦迪乃姆·阿卜来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郝静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