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冀域满乡队探索“非遗+”多元化发展模式,为丰宁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7-18 17: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彭云巧、王江雨、由文   阅读 8.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指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要求,破解丰宁满族非遗人才断档、产业形式单一、传播范围局限等难题,进一步挖掘非遗文化价值,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7月8至14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商学院冀域满乡队,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开展了以“‘非遗+’多元化发展模式赋能乡村振兴”的暑期实践。该团队由9名跨专业学子组成,聚焦当地非遗发展困境,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交流、实践体验等方式,成立宣讲团进行“线上+线下”双向宣传,探索非遗赋能乡村振兴路径,打造丰宁满族非遗IP,为古老非遗注入现代活力。

▲图为冀域满乡队全体队员与老师合影

馆阁藏珍:触摸千年文脉

为全面深入了解丰宁满族非遗特色及其历史文化,冀域满乡队于7月9日参观了丰宁满族博物馆,对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一一介绍了馆内展品,进馆量和参观群体等情况。在参观过程中,团队了解到博物馆当前存在的困境:展品陈列较传统,互动体验不足;宣传渠道单一,知名度有限;与外界互动较少,文化活性不足。团队提出运用“非遗+文旅”“非遗+教育”,博物馆与地方文旅合作可开发特色研学路线,将博物馆展品与非遗技艺体验结合,面向大众推出非遗体验课程,丰富博物馆的体验形式,吸引更多客流,又能让非遗文化通过博物馆这一载体更广泛传播,形成“1+1>2”的文化传播与文旅增收效应。

▲图为队员参观丰宁满族博物馆

研学筑基:传承浸润日常

丰宁非遗研学基地是承德市规模最大的以“非遗”为主题的综合性展览馆。7月10日,团队成员拜访了研学基地负责人王海萍主任,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丰宁非遗研学基地目前存在的痛点:基地知名度不够高,迫切期望与高校的合作。为此,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开展了具体行动,提出与研学基地挂牌合作意向,设计了“非遗+文旅”方案,成立宣讲团,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上传播非遗研学基地的视频,扩大曝光度、吸引潜在参观者,提供“非遗+互联网”新路径,并结合“非遗+志愿服务”,招募青年志愿者,为游客提供服务,后续团队也将积极推进合作基地的建立,助力基地更好地发展。

▲图为基地负责人向队员进行讲解

砂绘流光:指尖绽放新韵

丰宁满族砂画是利用铝、铜等金属丝线和彩砂,在木板、塑板或金属板上作的画,2018年被列入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7月11日,冀域满乡队拜访了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砂画第四代传承人张杰老师,通过实地走访工作室、现场学习、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到,张杰老师在画作的创作上根据当代人审美观念的转变,创新出一些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题材,如十二生肖系列、无忧和尚系列等,这印证了团队提出的“非遗+现代设计”模式的可行性。团队创新性提出,可以尝试让消费者亲手制作,加入到非遗产品的制作序列中来,通过售卖材料包和制作视频或是打造线下砂画DIY馆,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非遗之美。团队也致力于推动形成“非遗+互联网”“非遗+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局面,带动线上和线下的双向销售渠道,赋予非遗全新的活化传承方式。

▲图为张杰老师现场制作砂画

布糊焕彩:演绎古今交融

滕氏布糊画发源于丰宁,成长于丰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13日,冀域满乡队走进龙腾艺术馆,在艺术馆负责人的讲解带领下,团队成员欣赏到布糊画创始人滕腾老先生留下的最具代表性的《和平昌盛图》《凤凰宝相图瓶》《九龙壁》等布糊画作品。随后,团队对滕天一老师及女儿李林潞老师进行了访谈,随着现代市场对艺术品实用性的需求转变,团队提出来的“非遗+现代设计”的发展模式是“及时雨”,将布糊画与现代设计进行深度融合,迎合了市场需求。同时,团队充分利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拍摄传播龙腾艺术馆的精美展品,后续将持续更新以旅游博主为视角的系列vlog,通过“非遗+互联网”,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

▲图为队员对滕天一老师进行访谈

乡韵剪纸:绣出振兴图景

丰宁满族剪纸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乡土文化的瑰宝,也是乡村振兴的引擎。为进一步了解丰宁满族自治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情况,7月12日,冀域满乡队走进有着300多年剪纸历史的凤山镇勃营村,深入探索当地剪纸工坊,通过采访村委书记崔喜祥书记、非遗工坊负责人孟兆双及剪纸手艺人王秋成、何万选两位老师,梳理出勃营村剪纸文化赋能乡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为洞悉不同村落的非遗传承差异,7月14日,团队前往土城镇毫村沟门村,访谈了当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任佩红主任,实地参观当地工坊,并对村民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该村剪纸技艺带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成效。实践发现,当地在剪纸文化传承方面仍存在发展形式单一、缺乏与现代设计结合、脱离市场需求、产品销路拓展难等难题,剪纸难以成为家庭支柱收入,附加收入低。团队建议工坊运用“非遗+现代设计”模式将剪纸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贴合年轻人审美,打造特色品牌与乡村非遗IP,提升经济价值。非遗宣讲团成员运用“非遗+互联网”、“非遗+教育”的模式,利用“线上+线下”双向渠道推广丰宁满族非遗,实现非遗进校园,推进“非遗+志愿服务”模式落地。

▲图为手艺人向队员们介绍剪纸

结语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冀域满乡队深入丰宁满族自治县,通过“非遗+”多元化发展模式为当地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团队历经7天的实践为探索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丰宁经验”。团队将深化调研成果,持续推动“非遗+”多元化发展模式理论落地,努力让传统非遗技艺变身带动乡村发展的“金手艺”,助力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路上焕发持久光彩。

撰文 | 王江雨 由文(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指导老师 | 彭云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江雨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8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