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学院物电与智能制造学院“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小火柴”三下乡实践团对话非遗工匠邹承义

发布时间:2025-07-18 17: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成思睿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刘洁 李若惜 成思睿)2025年7月12日,怀化学院物电与智能制造学院“小火柴”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在麻阳苗族自治县车头村与竹编手艺人邹承义展开一场对话。实践团成员们不仅亲身体会到了竹编技艺的独特,更深刻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厚重意义,青春的朝气与传统技艺的底蕴在此碰撞出璀璨的光芒。

▲图为邹承义为成员们展示做法 李若惜摄   

▲图为搓条做法展示 刘洁摄

邹承义的手指在竹篾间游走,像与一位老友低语,他拿起一根竹条对实践团成员们说:“这竹子是有性子的,压竹条得懂它的软和硬,里层的篾顺着韧劲儿,外层的借它的挺括,急不得也慢不得,手上的功夫不是练招式,是磨心境,没十几年沉下来摸不透这层道理。”

   

▲图为成员们亲自上手尝试 成思睿摄

实践团成员们上手一试纷纷明白这话的分量,竹篾在手中不听话,要么断成几截,要么歪歪扭扭,指尖被扎出的小血点成了与这门手艺初次交手的印记;邹承义看着他们,抬手抹去掌心的竹屑,那些深浅不一的疤痕在阳光下格外清晰,“这些伤是竹子给我的‘凭证’,”他轻轻敲了敲竹编凉席,发出清越的声响,“机器编的东西规规矩矩,却没这声响里的活气,手工编的每一根篾都带着编它时的呼吸,这不是物件,是日子熬出来的念想,机器编不出来。”他的声音不高,却像竹篾一样带着一股子韧劲,那是对老手艺融进骨血的珍视。

邹承义介绍,车头村曾经几乎家家户户都懂竹编技艺,傍晚时分,全村都是劈竹、编织的声音;可如今,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全村就只剩两三家还在坚持。“这手艺累人又赚得少,孩子们不愿意学。”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但手的动作却丝毫没有停歇。

实践团成员们努力记录下竹编工艺选竹、刮青、破竹、压竹条、分丝、编织的每一个步骤,用文字和影像留住这珍贵的手艺。实践团成员游韵琳表示,“希望通过实地调研、记录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麻阳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成思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