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全嘉欣 钟依婷 洪佳佳 廖建辉)广州新华学院 “艺路向汕” 三下乡支教队伍在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开展的为期 8天的支教活动。7月17日下午,该校五年级的科学课堂上,一场以 “海底熔岩灯” 为主题的趣味实验课正在进行。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原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
课堂导入:从海底奇观到实验猜想
课堂伊始,主讲QQ老师以海底奇观为切入点,通过投影展示了珊瑚、鱼群等海底景象,顺势引出当天的主题:“我们可以在瓶子里模拟海底火山的景象,制作‘海底熔岩灯’。”
(图注:QQ老师播放教学视频 沈逸圳 摄)
讲台桌上,透明塑料瓶、食用油、清水、泡腾片、色素等实验材料整齐排列。QQ老师拿起这些材料向学生介绍,这些就是制作‘海底熔岩灯’的道具,并让大家猜想一下,它们组合后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动手实践:逐步完成实验操作
实验开始,QQ老师逐一讲解并示范操作步骤。首先,要求学生往透明塑料瓶倒入至容积三分之二的食用油,学生们小心注入并观察油的状态。接着加水,学生们看到油与水未混合,形成油上水下的分层,这引发他们思考并小声讨论。等待分层时,QQ老师分发色素,学生用滴管选色滴入瓶中,色素穿过油层沉降到水层扩散,让水变色。最后加入泡腾片,泡腾片产生大量气泡,裹挟有色水珠向上运动再下沉,形成类似海底熔岩翻滚的动态效果,学生们专注观察,一脸惊奇。
(图注:小朋友的产成品展示 徐婉婷 摄)
科学原理:解析实验现象背后的知识
实验结束后,QQ 老师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讲解科学原理。对于油和水的分层现象,她解释这与密度有关,密度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因油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油浮在水上方。为助学生理解,她举例,同样体积的油和水,水质量更大,就像轻物浮在重物上。
(图注:QQ老师给小朋友讲解原理 罗启盈 摄)
关于色素的运动轨迹,QQ 老师引入“溶解”概念,溶解是一种物质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溶液的过程。因色素能溶于水却不溶于油,所以会穿过油层进入水层并扩散,体现相似相溶原理。
(图注: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色素滴入瓶中 沈逸圳 摄)
对于泡腾片引发的“熔岩”效果,QQ 老师称泡腾片与水接触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泡。这些气泡如“氢气球”,带着有色水珠向上运动;气泡在水面破裂后,水珠失去浮力,像“降落伞”下沉,循环往复形成持续翻滚的动态效果。
活动意义:在实践中培养科学素养
此次开展的 “海底熔岩灯” 实验课,是其支教活动中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丰富乡村学生的暑期生活,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不仅让他们直观地理解了密度、溶解、化学反应等科学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图注:小朋友将水倒入瓶中 姚赞润 摄)
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实验课让他们感受到了科学的趣味性。有的学生说,会把自己制作的 “海底熔岩灯” 带回家,继续观察其中的变化;有的学生则表示,通过这次实验,对科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以后会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这样的实践课程弥补了传统课堂在直观体验上的不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此次 “海底熔岩灯” 实验课,以趣味实践的形式将抽象的科学原理具象化,不仅让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收获了知识,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科学的种子,为他们未来接触和学习更多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洪佳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